当期目录

    2001年 第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1-04-15
    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大会在京召开
    2001, 3(2):  5-6. 
    摘要 ( )   PDF (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实施《农业科技发展钢要》开创农业科技工作新局面
    2001, 3(2):  6-7. 
    摘要 ( )   PDF (1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大会发言材料】

    关于《农业科技发展纲要》(讨论稿)的说明及贯彻落实工作建议
    朱丽兰
    2001, 3(2):  8-14. 
    摘要 ( )   PDF (3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陈耀邦
    2001, 3(2):  14-16. 
    摘要 ( )   PDF (1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加强科技创新促进水利现代化
    周文智
    2001, 3(2):  17-19. 
    摘要 ( )   PDF (1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加强科学技术支撑|实现新世纪林业的跨越式发展
    周生贤
    2001, 3(2):  20-22. 
    摘要 ( )   PDF (1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强化创新产业|推动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2001, 3(2):  23-25. 
    摘要 ( )   PDF (1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江泽民总书记在山东视察时强调,东部沿海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山东作为沿海省份,我们认真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指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题,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动力,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根本出发点,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路子。1999年,全省农业增加值达到1221亿元,种、养、加结构构日趋合理,农副产品加工产值已超过种植业的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04.6元增加到2550元,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由“六五”末的27%提高到50%以上。在工作中,我们突出抓了三个方面的创新。

    东西合作联动发展
    2001, 3(2):  25-28. 
    摘要 ( )   PDF (1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统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为四川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四川省委、省政府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提出了21世纪前10年四川加快发展的总体目标,即“即成西部经济强省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实现新的跨越”。当前,全省上下正在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发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推动全省经济社会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继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对“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总体部署后,国务院又批准召开这次全国农业科技工作会议,部署新时期农业科技工作,部署新时期农业科技工作,这对新时期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们通过依靠科技进步,开展东西对接,实现优势互补,为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下面,我就这方面的情况向大会作一简要汇报。

    发挥杨凌科技优势|促进陕西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发展
    发挥杨凌科技优势|促进陕西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发展
    2001, 3(2):  28-31. 
    摘要 ( )   PDF (20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充分发挥杨凌的科教优势,解决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问题,国家在杨凌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由18个部委和陕西省联合共建。杨凌示范区围绕发展农业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这个中心任务,立足于加快发展,突出招商引资、科技示范、城市化和对外开放四个重点;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大学为依托,遵循农业、科技、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依靠体制和机制创新,推动农科教、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不断增强和发挥示范区的示范、带动、辐射功能。在共建部委的大力支持下,杨凌示范区已基本形成我国干旱半干旱农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示范中心和农业科技信息集散中心,一座科技发达的农科城、经济繁荣的产业城、环境优美的生态城、文明开放的旅游城正在崛起。回顾过去的工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建立新型农技示范推广体系|加速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2001, 3(2):  32-34. 
    摘要 ( )   PDF (1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省农业生产之所以能创此佳绩,除政策、投入等因素外,90年代以来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的新型农业科技示范推广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省已初步形成了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骨干,以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为辐射源,科研、教学、企业、民营科技组织等广泛参与,上下相通、左右相连、多方互动、富有活力的农技示范推广体系,构建了科技成果流向农村的多种渠道,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改革农技推广体制|满足农民技术信息需求
    2001, 3(2):  35-37. 
    摘要 ( )   PDF (1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衢州市位于浙江省西部,南接福建,西加江西,北邻安徽,素有“四省通衢”之称。下辖四县一市一区,面积8836km^2,人口241万。衢州市农业科技110,是我们根据本地实际,专为农业、农村、农民提供方便快捷、全方位、全天候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一种新形式和新载体。两年多来的实践证明,它是改革农技推广工作、提高农技服务效率的 好路子,是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好载体,是满足农民技术信息需求的“好帮手”。

    服务农业主战场|攀登科技新高峰
    2001, 3(2):  37-40. 
    摘要 ( )   PDF (20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农业科学院是农业部所属的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担负着全国农业应用基础、高新技术和重大应用研究及开发任务,着重解决方向性、全局性、关键性科技问题。全院拥有38个研究所(中心),职工1万人,有两院院士10名。在农业部正确领导下,我们遵照江泽民总书记对我院工作“服务农业主战场,攀登科技新高峰”的重要指示,站在全国的高度,以全面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为主题,不断更新观念,深化改革,一手抓科技创新,一手抓科技兴农与产业化;在实施“科教兴国”伟大战略中,做出应用的贡献。

    推进分类改革|强化技术创新
    2001, 3(2):  40-42. 
    摘要 ( )   PDF (1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林科院是国家林业局直属的综合性、多学科、社会公益型科研机构,下设17个研究所、中心,分布在全国10个省(区)、直辖市。建院40多年来,共获得科技成果11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57项,省部级奖励316项;已建立部级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拥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博士点、12个硕士点,现有博士、硕士生导师170余人。1996年我院被原国家科委确定为全国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单位,通过深化改革,调整结构,转换机制,主动面向市场,加强技术创新,加速科技产业化,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发展的有效途径。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2001, 3(2):  43-45. 
    摘要 ( )   PDF (1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东农科院是广东省唯一的综合性农业科研单位。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九五”期间,我院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部署,紧紧抓广东在全国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大好机遇,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作为科研的主题,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科研的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科研动力,将提高农民收入作为根本出发点,大胆探索,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科技体制及其运行机制,踏上了科学研究与科技成果产业化互促并进的快车道。

    以体制创新带动科技创新|努力建设现代化新垦区
    2001, 3(2):  46-48. 
    摘要 ( )   PDF (1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黑龙江垦区始建于1947年。经过三代拓荒者半个多世纪的开发建设,在昔日人迹罕至的亘古荒原上建成了我国规模最大的国有农场群。改革开放以来,垦区面对新形势,适应新变化,反垦区经济发展纳入全省和全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开始了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的二次创业。在二次创业中,我们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体制创新带动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使垦区以资源开发为主的传统农业逐步走上了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之路。

    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
    2001, 3(2):  49-53. 
    摘要 ( )   PDF (23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依靠科技创新发展杂交水稻|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袁隆平
    2001, 3(2):  54-56. 
    摘要 ( )   PDF (1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农企业投资农业开发|科技创新推动跨越发展
    2001, 3(2):  56-58. 
    摘要 ( )   PDF (1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大会交流材料】
    新观念打造一院两体|老院所激活勃勃生机
    2001, 3(2):  59-62. 
    摘要 ( )   PDF (1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深化改革促进转制|持续创新抢占先机
    2001, 3(2):  63-65. 
    摘要 ( )   PDF (1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年来,我们以整体转制为契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发展为目标,抓住农业结构调整和西部大开发对装备技术创新需求旺盛的历史性机遇,围绕科技与产业协同发展这个核心,一边探索,一边实践,一边调整,努力转换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利用民营机制优势|带动农业产业发展
    2001, 3(2):  66-68. 
    摘要 ( )   PDF (1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莱州市农科院创始于1985年,是我国起步较早的民营农业科研单位。十几年来,我们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赶超世界农业科技先进水平为目标,以推动我国农业科技进步为出发点,在科研、生产、推广、经营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积极实施科研创新和种业体制创新,先后17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育成的紧凑型优质高产玉米杂交种有19个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在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推广种植,约占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1/3,最高年份占40%以上,占山东省的70%以上,累计为国家增产粮食630多亿kg,增加经济效益600多亿元。先后荣获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集体、山东省优秀民营科技企业等称号,是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的依托单位。从1995年到1999年,莱州市农科院在农业部公布的全国农业科研单位选育的玉米新品种的数量和新品种推广种植面积两方面均居全国第一位。

    服务农业生产|带动农民致富
    李福成
    2001, 3(2):  68-70. 
    摘要 ( )   PDF (1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们福成养牛集团的从1986年的5000元贷款,饲养7头牛开始起步的。历经14年的苦心经营,取得了优异成绩,净资产增长了上万倍,而且发展势头良好。我们为什么能取得长足发展呢?其中原因很多,但我们体会最深的,还是多年来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实施品牌战略,坚持规模扩张经营,服务农业生产,带动民致富。

    黄瓜小天地|做出大文章——体制改革促进天津市黄瓜研究所产业化发展
    2001, 3(2):  70-73. 
    摘要 ( )   PDF (1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为最早的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天津市黄瓜研究所在体制改革中,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市场搞调整。在经历了研究方向、开发方向和经营方式的动态调整后,我所具有了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独立运行的能力,由原本单一的黄瓜育种发展成为以育种为龙头,集栽培、品种资源、植保、生理生化、生物技术等为一体的科研体系。在倡导科研、生产、推广销售并驾齐驱的同时,使科技力量布更趋向合理,使科研成果束之高阁为科研展品迅速商品化。“九五”以来,我所共培育黄瓜新品种11个,成果转化率100%,直接经济效益9488万元。1995年经国家科委批准成立“黄瓜新品种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到目前推广网络遍布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在确保天津黄瓜科研在全国占有领先地位的同时,天津市黄瓜研究所也成为天津种业的龙头。可以这样说,天津市黄瓜研究所之所以能在短短的十几年中得到迅速的发展,壮大,其根本原因在于瞄准市场调整。

    培育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创新
    2001, 3(2):  73-76. 
    摘要 ( )   PDF (1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改革给研究所插上的腾飞的翅膀
    2001, 3(2):  76-78. 
    摘要 ( )   PDF (1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宁夏林业研究所(有限公司)原为宁夏农林科学院林业研究所。几年来,在科技体制的转换上我们做了一些探索,2000年6月30日,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精神及《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完成了由科研事业单位整体转变为股份制科技企业的转制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依托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大力推进新疆红色产业的产业化进程
    2001, 3(2):  78-81. 
    摘要 ( )   PDF (1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造就优秀科技人才|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2001, 3(2):  81-85. 
    摘要 ( )   PDF (2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山区经济和科技进步双增长
    2001, 3(2):  85-88. 
    摘要 ( )   PDF (1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改进农业科研机制
    2001, 3(2):  88-90. 
    摘要 ( )   PDF (1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党中央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上下开展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与之相配套的科技体制改革相继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多年来,江苏省农科院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方针的指引下,针对原科研机制存在的弊端,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不断改进农业科研机制,以促进科技与经济更加紧密的结合,优化科研资源配置,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据统计,“八五”以来,我院获得国家、部、省级成果奖15项,部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4项,二等奖15项。有181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审定。水稻两系法亚种间杂交优势利用研究获得重大突破,选育出的集优质高产于一体的“两优培九”和“65396”新品种(系),被权威专家称为超级稻,现已在我国南方稻区迅速推广种植。“双低”优质油菜育种、专用优质小麦育种、作物栽培和畜禽养殖技术、稻麦栽培计算机模拟优化决策系统等的研究均取得重要进展,有的已获得重要成果。扬麦158小麦品种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种植866.7万hm^2。我院的科技成果在省内外大面积推广应用创造了巨大的的社会经济效益,为在江苏农业增长中农业科技贡献份额达52.8%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院自身科技开发收入年均增长13%左右。科研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一大批优秀年轻科研人才稳步走上课题主持人岗位。在农业部组织的“八五”全国1220个农业科研机构科研、开发综合实力评估中,我院有11个研究所进入全国百强研究所行列,有2个研究所分别进入科研基础、科技开发全国10强研究所行列,我院的综合实力在全国省级农科院中名列前茅。

    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甘肃农业可持续发展
    2001, 3(2):  91-94. 
    摘要 ( )   PDF (1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建立现代信息网络|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2001, 3(2):  94-96. 
    摘要 ( )   PDF (13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建立技术推广创新体系|服务山西农村经济建设
    2001, 3(2):  97-98. 
    摘要 ( )   PDF (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在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想指导下,我们从山西实际出发,从解决广大农民增产增收增效这一根本问题入手,紧紧抓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这一关键环节,从组织、管理和运行机制上实现了5个方面的创新,初步建立起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规范化的形式多样的科技推广新体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是极大地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二是农民的科技素质得到空前提高,三是推动了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四是加速了全省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五是开创了全省农业生产的新纪元,为全省粮食总产连续登上90亿kg、95亿kg和100亿kg三个台阶,以及1996年实现历史性突破105亿kg,为全省人均纯收入由1988年的438.70元增加到1999年的1858.60元做出了积极贡献。

    强化科技创新|促进广西农村经济发展
    2001, 3(2):  99-102. 
    摘要 ( )   PDF (1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广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首要问题。农业问题最终要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来解决。近年来,广西围绕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强省,强化以“产品创新”为核心的科技与经济相结合,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解困脱贫,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由数量型转向效益型提供科技支撑,促进了广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001, 3(2):  103-105. 
    摘要 ( )   PDF (1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
    2001, 3(2):  105-107. 
    摘要 ( )   PDF (1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