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樊鸿叶, , 李姚姚, 卢宪菊, 顾生浩, 郭新宇, 刘玉华. 基于无人机多光谱遥感的春玉米叶面积指数和地上部生物量估算模型比较研究[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1, 23(9): 112-120. |
[2] |
朱利霞, 陈居田, 徐思薇, 陈如冰, 李俐俐. 生物炭施用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动态变化[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1, 23(8): 193-200. |
[3] |
黄清扬, 江超, 俞元春, 谢祖彬. 不同秸秆生物炭复配基质对波斯菊生理性质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1, 23(6): 147-153. |
[4] |
刘倩1,2,李纪潮1,左应梅1,杨天梅1,杨美权1,张金渝*. 有机覆盖三七对土壤养分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1, 23(1): 162-175. |
[5] |
谭京红,吴启侠*,朱建强,柯鑫瑶,马泓雨. 江汉平原麦后移栽棉适宜施氮量研究[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0, 22(9): 122-131. |
[6] |
蒲全明1,杨鹏1*,邓榆川2,向承勇1,林邦民1,刘莉莎1,施松梅3,何泽民1,雍磊1. 不同施肥方式对冬春茬甘蓝根际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及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0, 22(7): 130-139. |
[7] |
秦富仓,牛晓乐,杨振奇,马鑫,任小同. 冒山小流域不同地形和土地利用下的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0, 22(6): 138-148. |
[8] |
刘岑薇,叶菁,李艳春,林怡,王义祥*. 生物炭对茶园酸性红壤氮素养分淋溶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0, 22(5): 181-186. |
[9] |
张盼盼,刘京宝*,黄璐,乔江方,李川,张美微. 氮肥减施对玉米机收品种产量和生物量分配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0, 22(3): 108-118. |
[10] |
吴琪1,2,3§,张宇慧1,2§,苏荣荣1,2,孙波1,3,吴秋云1,2,夏志兰1,2*. 响应面法优化巴西蘑菇液体培养基的研究[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9, 21(3): 152-160. |
[11] |
阿力木江·克来木1,赵强1*,娄善伟2,占东霞1,努尔曼古丽·巴图尔1,阿娜尔古丽·奥布力1,阿依古丽·艾米热江1. 调环酸钙对棉花农艺性状及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9, 21(10): 39-46. |
[12] |
陈昱利1,杨平1*,巩法江1,毕海滨1,岳霆1,高明慧1,曹宏鑫2*. 马铃薯块茎形态结构模型主要参数的确定与验证[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9, 21(1): 100-107. |
[13] |
赵英铭1,2,3,雷渊才4,杨文斌1*,郝玉光2,3,黄雅茹2,3,董雪2,3,马迎宾2,3,刘禹廷2,3. 农田防护林带主根生物量空间分布[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8, 20(9): 86-94. |
[14] |
尚天翠,刘影,赵玉. 新疆野生樱桃李林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梯度土壤养分特征及相关性分析[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8, 20(8): 119-127. |
[15] |
刘天波1,3,蔡海林2,曾维爱2,魏润洁1,刘嘉裕1,李帆2,周志成3,唐前君1*. 抗马铃薯Y病毒病的VIGS生防剂发酵条件及施用方法优化[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8, 20(11): 29-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