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樊鸿叶, , 李姚姚, 卢宪菊, 顾生浩, 郭新宇, 刘玉华. 基于无人机多光谱遥感的春玉米叶面积指数和地上部生物量估算模型比较研究[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1, 23(9): 112-120. |
[2] |
李双, 张伟, 王丽, 李孝军, 崔俊涛. 秸秆还田对不同地力黑土培肥与茎腐病害发生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1, 23(8): 80-90. |
[3] |
朱利霞, 陈居田, 徐思薇, 陈如冰, 李俐俐. 生物炭施用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动态变化[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1, 23(8): 193-200. |
[4] |
刘忠祥, 杨彦忠, 王晓娟, 连晓荣, 周文期, 何海军, 周玉乾, 寇思荣. 快中子诱变突变体的表型鉴定及配合力效应分析[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1, 23(6): 184-194. |
[5] |
杨华1,李江2,张维1,周正富1,燕永亮1,郭嘉3,刘相国3,郝东云3,林敏1,柯秀彬1*. 施氏假单胞菌在玉米根际的固氮效率和促生效果研究[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1, 23(4): 76-84. |
[6] |
王秀娟,解占军,韩瑛祚,娄春荣,董环,何志刚. 有机培肥对土壤肥力及玉米氮素利用和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1, 23(3): 132-138. |
[7] |
于辉, 刘现武.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现状及发展建议[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1, 23(10): 10-14. |
[8] |
张全艳, 张培高, 徐春霞, 丛一宁, 刘丽. 玉米叶夹角的遗传与分子调控研究进展[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1, 23(10): 15-24. |
[9] |
罗平, 庞博, 崔进鑫, 于爽, 王晓楠, 程名, 陈勇, 高文伟, 郝转芳. 玉米SNAC转录因子的基因结构特征与逆境调控预测[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1, 23(10): 35-44. |
[10] |
吴广俊, 黄志银, 张超, 路笃旭, 翟乃家, 乔健, 刘蔚霞, 王宁宁, 王光明. 鲁中夏玉米水肥一体化下减氮增效技术研究[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1, 23(10): 145-152. |
[11] |
杨梦雅1,闫非凡1,闫美超1,王贺1,朴仁哲1,崔宗均2,赵洪颜1*. 低温木质纤维素分解复合菌系PLC-8对玉米秸秆的分解特性[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1, 23(1): 73-81. |
[12] |
崔爱民1,张久刚1,张虎1*,单皓1,陈伟2*. 我国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变革[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0, 22(7): 10-19. |
[13] |
宋晋辉,瓮巧云,吕爱枝,袁进成,刘颖慧*. 拔节期干旱胁迫对青贮玉米生育与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0, 22(6): 161-167. |
[14] |
李刚强1,王楠1,李永斌2,李云龙2,王克功3,王睿3,贺建元3,刘德虎1,张丽霞4,王琦5,陈三凤2*. 两种固氮芽孢杆菌菌剂在小麦—玉米轮作区大田试验效果评价[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0, 22(4): 147-152. |
[15] |
唐文雪1,马忠明2*. 不同厚度地膜一膜三年覆盖对土壤水热效应、玉米产量及地膜残留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0, 22(4): 153-1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