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翁文安, 程爽, 李绍平, 田晋钰, 陶钰, 胡群, 胡雅杰, 郭保卫, 魏海燕, 邢志鹏, 张洪程. 氮肥一次性基施对不同成穗方式下直播常规粳稻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1, 23(8): 163-172. |
[2] |
于显枫, 张绪成, 缪平贵, 方彦杰, 马一凡, 王红丽, 侯慧芝. 深施肥对立式深旋耕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1, 23(7): 182-190. |
[3] |
饶晓燕, 吴建伟, 李春朋, 熊晓菲, 霍洪彦, . 智慧苹果园“空-天-地”一体化监控系统设计与研究[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1, 23(6): 59-66. |
[4] |
刘德柱, 周勇, 张国忠, 张梦月, 柯烩彬, 杨全军. 再生稻气送式双侧施肥装置的设计与试验研究[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1, 23(6): 77-85. |
[5] |
石丽红, 唐海明, 肖小平, 李超, 刘曲, 程爱武, 程凯凯, 李微艳, 文丽. 双季稻区长期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对大麦生理特性与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1, 23(5): 143-152. |
[6] |
孔德谦1,何振嘉2*,刘全祖3,吴永杰1. 施肥对贺兰山东麓滴灌条件下‘赤霞珠’葡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1, 23(3): 148-155. |
[7] |
殷全玉1,刘健豪1,刘国顺1,杨欣铃2,李小福2,张玉兰1,李阳1,叶红朝3*. 连续4年施用生物炭对植烟褐土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1, 23(1): 176-185. |
[8] |
方彦杰,张绪成*,于显枫,侯慧芝,王红丽,马一凡. 施肥对半干旱区旱地全膜覆土穴播苦荞产量及水肥利用率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0, 22(9): 143-152. |
[9] |
包奇军,潘永东*,张华瑜,柳小宁,张东佳,赵峰. 减量施肥对啤酒大麦干物质积累、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0, 22(8): 149-158. |
[10] |
蒲全明1,杨鹏1*,邓榆川2,向承勇1,林邦民1,刘莉莎1,施松梅3,何泽民1,雍磊1. 不同施肥方式对冬春茬甘蓝根际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及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0, 22(7): 130-139. |
[11] |
王檬檬1,党宏忠2*,李钢铁1,冯金超2,闫晶秋子1,胡杨1,李星1,杨超1. 晋西黄土区苹果树液流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0, 22(7): 140-147. |
[12] |
黄雅茹1,李永华2*,辛智鸣1,马迎宾1,董雪1,李新乐1,段瑞兵1,罗凤敏1,边凯1. 乌兰布和沙漠人工梭梭夏季茎干液流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0, 22(7): 155-165. |
[13] |
唐海明,李超,肖小平*,汤文光,程凯凯,潘孝晨,汪柯,李微艳. 不同有机无机肥氮投入比例对双季水稻生理特性与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0, 22(6): 149-160. |
[14] |
王飞1,王建国2,李林1*,刘登望1*,万书波2,张昊1. 不同施肥模式对花生Ca、Zn吸收、积累及分配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0, 22(5): 166-173. |
[15] |
杨菲菲,李世娟*,刘升平,吕纯阳,刘大众,肖顺夫,刘航. 作物环境胁迫高光谱遥感监测研究进展[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0, 22(4): 85-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