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柴建芳,张翠绵,林景,马秀英,赵和,王海波. 小麦氮高效基因型的蛭石盒筛选[J]. , 2015, 17(4): 129-134. |
[2] |
张金磊,李路平. 中国生物强化富铁小麦营养干预居民缺铁性贫血疾病负担分析[J]. , 2014, 16(6): 132-142. |
[3] |
秦欣,刘克,周顺利*. 华北地区冬小麦节水栽培氮素吸收利用特征研究[J]. , 2012, 14(5): 96-101. |
[4] |
李欣,刘凌云,杜丽璞,殷桂香,徐惠君,叶兴国. 十二个小麦新品种成熟胚再生性能与农杆菌侵染敏感性评价[J]. , 2012, 14(2): 40-46. |
[5] |
刘丽,杨金华,胡银星,程耿. 麦谷蛋白亚基与小麦品质的关系研究进展[J]. , 2012, 14(1): 33-42. |
[6] |
李生荣,杜小英,周强,任勇,李太军. 大穗型丰产优质小麦新品种选育及应用[J]. , 2009, 11(S2): 104-109. |
[7] |
景东林. 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邢麦6号[J]. , 2009, 11(S2): 110-111. |
[8] |
邵立刚,王岩,李长辉,马勇,车京玉,高凤梅,张起昌,刘宁涛. 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克丰12号[J]. , 2009, 11(S2): 116-117. |
[9] |
吴少辉,张学品,杨洪强,冯伟森. GS旱地小麦新品种——洛旱7号[J]. , 2009, 11(S2): 118-120. |
[10] |
王志敏[1] 王璞[1] 李绪厚[2] 李建民[1] 鲁来清[2]. 冬小麦节水省肥高产简化栽培理论与技术[J]. , 2006, 8(5): 38-44. |
[11] |
王海光[1] 祝慧云[1] 马占鸿[1] 刘亮[2] 张贵新[2]. 小麦矮腥黑穗病研究进展与展望[J]. , 2005, 7(4): 21-27. |
[12] |
郭天财[1] 朱云集[1] 王晨阳[1] 崔金梅[1] 康国章[2]. 河南省小麦超高产品种产量形成特点及关键栽培技术研究[J]. , 2004, 6(4): 46-50. |
[13] |
王宏芝 魏建华 李瑞芬. 农杆菌介导的小麦生殖器官的整体转化[J]. , 2004, 6(3): 22-26. |
[14] |
孙果忠 闰长生 肖世和. 小麦穗发芽机制研究进展[J]. , 2003, 5(6): 13-16. |
[15] |
张爱民[1] 刘冬成[2] 等. 杂种小麦育种的战略[J]. , 2002, 4(5): 42-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