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00年 第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0-06-15
    农产品加工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杜彦坤 董文
    2000, 2(3):  3-7. 
    摘要 ( )   PDF (2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影响,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本文在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作物超高产研究
    发展超高产技术|确保中国未来16亿人口的粮食安全
    王志敏 王树安
    2000, 2(3):  8-11. 
    摘要 ( )   PDF (1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满足未来16亿人口的粮食需求,并同步提高农民收入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我国的粮食生产必须依靠高产农田,走集约化多熟超高产之路。本文建议尽早开展不同熟制地区粮食作物超高产耕作栽培技术体系的研究。

    河北吴桥小麦—玉米一年两作超高产探索
    王璞[1] 鲁来清[2] 等
    2000, 2(3):  12-15. 
    摘要 ( )   PDF (1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道了吴桥超高产探索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果。本区小麦-玉米一年两作超高产研究仍有潜力可挖。水资源不足是本区的主要限制因素,小麦节水高产技术体系对作物持续高产具有重要意义。

    南方三熟稻区双季稻超高产栽培研究进展
    马国辉
    2000, 2(3):  16-21. 
    摘要 ( )   PDF (3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南方三熟制双季稻的发展作出了基本评价,认为过去三熟制的发展对提高我国粮食总产起到了重要作用,将来提高复种指数和土地生产效率仍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本文通过分析三熟制双季稻实现高产的主要障碍,以近年来洞庭湖三熟制双季稻高产的成功实践为基础,探讨了三熟制双季稻实现超高产的光温资源利用理论与策略、高产栽培枰套技术。提出了三熟制双和了稻超高产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闽南粮食三熟超高产栽培研究初报
    黄亚昌[1] 苏连庆[2] 等
    2000, 2(3):  22-25. 
    摘要 ( )   PDF (1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97-1999年在福建省龙海市研究粮食超高产栽培,明确:①  粮食一年  三熟超高产的最佳作物组合是稻-稻-马铃薯,平均产量达27050±190.5kg/hm^2;②超高产水稻的形态生理特征是穗多穗大,具有巨大  库容量;根系形态发达,活力高而持久;  NPK养分积累优势在前期和中期,干物质和贮藏性  碳水化合物(SC)的  积累优质在中期和后期。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粮食三熟超高产栽培技术的构想,拟于今后验证完善。

    云南省滇中水浇地一年三熟超高产的研究和开发
    王洪中
    2000, 2(3):  29-32. 
    摘要 ( )   PDF (2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云南省滇中水浇地一年三熟超高产研究和开发表明:①水浇地一年三熟667m^2年产量可达2t; ②超高产关键在于保持全年较高绿叶面积生产,最大限度地挖掘光能潜力;③技术途径是挖掘玉米多穗大  穗的优势,小麦在合理的群体结构下主攻穗重;④一年三熟超高产有较高的肥料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

    一熟制春玉米吉林省产区超高产田的理论基础与技术关键
    尹枝瑞
    2000, 2(3):  33-37. 
    摘要 ( )   PDF (2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吉林省中、西、东三个玉米种植区域最优生产条件下,采用最佳技术措施,创建出了产量13500-15000kg/hm^2超高产。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土壤的主要特征,发达的根系是获得高产稳产的基础。创建超高产田。首先要建造高产稳产土壤,选用产量潜力大的单交种,科学施肥。超高产田经济效益好,光能利用率、水分利用率都高于一般生产田。

    有关小麦超高产栽培的若干问题
    慕美财[1] 李均先[2] 等
    2000, 2(3):  38-42. 
    摘要 ( )   PDF (2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通过对创纪录及部分高产麦田的分析,指出提高经济系数和提高粒叶比是实现小麦超高产的主攻方向,而选用小叶型矮秆超高产品种莱州137,并坚持“稳叶控株增穗”的高产新途径是提高经济系数和实现单产>10.5t/hm^2的重要出路。并依此总结出一套超高产栽培技术要领。

    新疆春玉米超高产栽培的实践与探索
    李少昆[1] 吕新[2]
    2000, 2(3):  43-46. 
    摘要 ( )   PDF (1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在对新疆玉米高产研究与实践总结回顾和气候资源潜力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新疆春玉米超高产研究的目村、实现的途径和尚需研究解决的技术问题。

    北京地区玉米双作超高产研究初报
    王美云 赵明 等
    2000, 2(3):  47-48. 
    摘要 ( )   PDF (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业发展战略
    领先科技创新|加快茶业发展
    王运浩 杨亚军 等
    2000, 2(3):  49-52. 
    摘要 ( )   PDF (1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总结分析了近年来我国茶业生产发生的变化,从不同侧面阐明了科技进步对促进茶业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在此基础上,展望了今后我国共要业发展趋势,茶业必须依靠科技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提高品质、降低成本是茶业科技创新的重点方向。针对我国茶业科技创新的现状,提出了提高茶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

    河北省粮食增长贡献因素分析与增效途径
    杨金深 于慧丰
    2000, 2(3):  53-57. 
    摘要 ( )   PDF (2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研究了建国以业不同时期河北省粮食生产增长的贡献因素,分析了现  阶段全省粮食生产的问题,并对未来河北省粮食需求进行预测,提出将提高效益作为主攻方向,将资源增效与结构增效作为技术途径的总体策略。

    作物生长调控
    加强农作物生育信息调控研究建立高产与低风险最佳结合的技术体系
    何钟佩 李丕明 等
    2000, 2(3):  58-61. 
    摘要 ( )   PDF (2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者根据近20年以棉、粮作物为对象,在整株水平、群体水平上进行的生育信息(主要是激素系统)规律、调控技术与机理研究工作,探讨了作物管理科学如何从理论到实践纳入21世纪科学整体发展的轨道。提出:①  21世纪作物管理需要高产与低风险最佳结合的新技术体系;②作物整株水平的信息调控对品种遗传潜力的充分表达和抗逆潜能的的发挥有巨大潜力;③深入研究和发展作物生长发育的“双重调控”理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作物安全高产化学控制栽培工程。

    作物育种与种质资源
    中国小麦生产与品质要求
    何中虎
    2000, 2(3):  62-68. 
    摘要 ( )   PDF (2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小麦生产和消费国,馒头和面条是我国的主要面食品。一般认为,硬度中等、蛋白质含量中等、面筋强度为中-中强的小麦适于制做北方馒头,蛋白质含量中等,面筋强度为中-强度小麦适于生产挂面,挂面和馒头还要求面粉灰分低、白度高。我国北部冬麦区、黄淮麦区及春麦区的多数品种为中硬和较硬类型,但超过半数的南方冬小麦品种为软质型。我国小麦的蛋白质含量与国外小麦接近,但面筋质量差  ,因此不适宜制做面包。由于人口的增加,我国小麦消费将持续增长,但入关给我国小麦生产带来严峻挑战。除强调高产、优质、抗病和适应性外,还必须注意提高品种对资源的利用效率。

    我国水稻推广品种的遗传变异性和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
    郑康乐 庄杰云
    2000, 2(3):  69-72. 
    摘要 ( )   PDF (1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遗传变异性是品种改良的基础。分子标记检测的结果表明:我国水稻品种的遗传变异性较低,其主要原因是育种计划中所用亲本的亲缘较近;骨干亲本的遗传变异性不高,育成品种的产量徘徊。应该利用分子图谱,在基因型的基础上评价种质资源,在多样化的种质中发掘有利基因,应用发现有利基因与标记辅助选择同步进行的育种策略,促进水稻的持续高产。

    土壤与植物营养
    石灰性土壤上花生缺铁黄化与土壤水分和重碳酸盐的关系
    郑毅 张福锁
    2000, 2(3):  73-76. 
    摘要 ( )   PDF (1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盆栽试验探讨了石灰性土壤上土壤含水量变化对花生铁营养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过多造成石灰性土壤上花生根际pH和重碳酸盐含量的增加是诱导花生缺铁黄人经的重要原因。所以控制土壤含水量能有效地防止石灰性土壤上花生缺铁黄化症状的发生。

    林业生态建设
    加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王彦辉 贾志清
    2000, 2(3):  77-80. 
    摘要 ( )   PDF (2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系统分析我国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林业    在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