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1999年 第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99-12-15
    节水农业
    我国节水灌溉技术的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
    徐冠华
    1999, 1(4):  3-5. 
    摘要 ( )   PDF (2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资源短缺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我国是世界上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之一.本文论述了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严重性、导致水资源紧张的主要原因,同时指出农业节水灌溉潜力很大,应加强研究、开发、应用和普及节水灌溉技术,“把推广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

    中国节水农业问题专家问卷调查综述
    钱蕴璧
    1999, 1(4):  6-9. 
    摘要 ( )   PDF (2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部和水利部于1998年11月23~24日举办了第四届“绿色论坛”,专门讨论“中国节水农业问题”.组织了“中国节水农业问题专家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将“节水农业问题”分八个方面共包括了50项技术内容.每项技术又分技术推广应用情况,急需研究技术及产业化,与国内外相关技术比较四个方面.对节水农业的主攻目标和主要技术指标分“九五”、“十五”和203O年三个阶段来描述.本文对问卷调查的结果又分四个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统计分析,旨在交流情况,提出问题.

    农业科技政策连载
    总体政策
    原国家科委
    1999, 1(4):  10-14. 
    摘要 ( )   PDF (4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科技导向,更好地落实“科教兴农”战略,本刊将连载原国家科委颁布的《中国农业科学技术政策》一书中的部分内容.正如其“内容提要”中说:“中国农业科学技术政策是指导未来5~15年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与改革的蓝皮书.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19个学科或领域以及全国8大区域的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与原则、重点领域与关键技术及主要措施都做了全面的规定.对乡镇企业的科技政策也做了规定”.

    根际微生态系统
    根际微生态系统理论框架的初步构建
    张福锁,申建波
    1999, 1(4):  15-20. 
    摘要 ( )   PDF (28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简述了根际研究的历史进程及根际微生态学的发展概况,讨论了根际微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模型,初步构建了其理论框架,明确了其结构、边界、特征、研究范畴及内容,提出了令后个体、群体水平根际微生态系统理论研究的思路和重点.

    根分泌物的生态效应
    申建波,张福锁
    1999, 1(4):  21-27. 
    摘要 ( )   PDF (225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综述了根分泌物的生态作用,其中主要包括根分泌物对根际微生物的影响、在植物营养生态中的作用、特别是对土壤养分有效性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根分泌的粘胶物质对土壤结构的影响;根分泌物与重金属钝化间的关系、化感作用等几方面内容.

    根际微生态系统中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及其在可持续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刘永秀,张福锁,毛达如
    1999, 1(4):  28-33. 
    摘要 ( )   PDF (21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是根际微生态系统中一类特殊的植物-微生物共生体,是自然界最为重要的氮源.受施用高量氮肥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影响,国际社会普遍重视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在可持续农业发展中作用的研究.本文简要综述了该领域近几年的研究进展以及作者的一些研究结果,探讨了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在间作和轮作种植制度中的作用及相应机制.

    根际微生态系统理论在我国农业高产高效中的作用——间套种作物种间的根际微生态效应的发现及应用前景
    李隆,左元梅,刘永秀,李晓林,张福锁
    1999, 1(4):  34-40. 
    摘要 ( )   PDF (19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我们通过田间、盆栽、根箱试验对间作套种种间根际相互作用进行了系列研究,并对根际微生态理论在间套作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根际效应对间作作物产量优势具有重要贡献,边行增产的84.4%(小麦-玉米)和53.6%(小麦-大豆)中,根际交换作用的贡献分别为37.8和23.2个百分点.
    受基因控制的植物根际效应
    米国华
    1999, 1(4):  41-45. 
    摘要 ( )   PDF (11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从遗传学的角度出发,论述了根际微生态系统中根际效应的发生机制.根际效应是植物为适应复杂多变的土壤环境而产生的生理及形态反应,其过程包括信号感受、信号转导、基因表达直至生理代谢途径改变等一系列环节.从基因型差异和基因表达入手进行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些过程,并为通过植物改良主动调节根际效应提供信息.

    水旱轮作与土壤肥力
    吕世华,刘学军,张福锁
    1999, 1(4):  46-52. 
    摘要 ( )   PDF (6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旱轮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种植制度,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以营养元素锰为例,针对水旱轮作中出现的土壤肥力及植物营养问题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相应的防治对策.

    根际微生态系统理论在连作障碍中的应用
    阮维斌,王敬国,张福锁,申建波
    1999, 1(4):  53-58. 
    摘要 ( )   PDF (5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简述了我国连作障碍的发生情况及其危害,分析连作障碍产生的可能机制,主要从病害、线虫、化感作用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导致连作障碍的原因,并应用根际微生态系统理论的原理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作物育种及种质资源
    甘蓝型油菜杂种组合优势改良方案研究
    管荣展,盖钧镒
    1999, 1(4):  59-63. 
    摘要 ( )   PDF (3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应用Dudley方法研究油菜杂种组合优势改良的供体亲本选择和育种决策.结果表明供体亲本可向超亲优势组合提供显著的遗传改进量.通过亲本的地理来源对供体亲本选择的影响分析研究,间接证明了用该方法来选择供体亲本是有效的.按Dudley方法分析并给出了分别8个待改良高产组合的有利基因供体亲本及改良育种策略

    中国作物遗传资源的利用、问题及建议
    方嘉禾
    1999, 1(4):  64-65. 
    摘要 ( )   PDF (1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l 中国作物遗传资源利用的广阔前景中国是作物遗传资源的古国和大国,对作物遗传资源的利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到1998年10月止,中国已收集保存210多种(类)作物遗传资源35.5万份(包括从国外引进的约5万份),分属1600多个种(含亚种).据粗略统计,其中已被利用的资源数约占保存总数的3%~5%.近50年来.中国选育出的作物新品种5000多个,估计利用的遗传资源数在10000个以上.据统计,1949~1979年的30年间,中国育成水稻品种508个,利用国内外优异遗传资源近1000个.

    肥料及其利用
    禽畜粪便沼气发酵液的分离及肥料再利用研究
    朱端卫,王治荣,周文兵,李铁军,张衍林
    1999, 1(4):  66-68. 
    摘要 ( )   PDF (2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硫酸铁和饱和石灰水作为凝聚剂,对禽畜粪便经厌氧发酵制取沼气的残余物(发酵液)能进行效果较好的固液分离.分离所得残渣(沼渣),经适度烘干后与化肥配制成有机复混肥.用这一新型复混肥进行的辣椒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该肥料能增加辣椒苗期植物体对氮、磷、钾的吸收,提高肥料利用率.与化肥相比,等养分量沼渣有机复混肥增产9.5%~11.6%,80%养分量的沼渣有机复混肥增产14.5%~16.4%.有机复混肥还使辣椒Vc提高.

    有机肥-无机肥料配合的发展回顾及技术前瞻
    廖宗文,刘可星,王德汉,乐学义
    1999, 1(4):  69-70. 
    摘要 ( )   PDF (1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有机肥-无机肥料配合使用是纠正偏施化肥的重要技术.我国的有机肥-无机肥料配合经历了在田头配合的第一阶段,现已进入了在车间配合、生产有机无机复肥的第二阶段.在此阶段中,有机-无机的配合有了产品载体,可操作性大为增强.有机无机复肥产品是二次加工的结果,一次加工生产有机无机复肥产品是重要的前沿研究领域,它将使有机-无机配合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并开创有机-无机配合的新阶段.一次加工技术将为大型化肥企业提供新的发展空间.

    植物保护
    茶树种质资源抗茶云纹叶枯病鉴定
    洪北边,楼云芬,吕文明
    1999, 1(4):  71-75. 
    摘要 ( )   PDF (34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茶树种质资源抗茶云纹叶枯病鉴定,进行了田间自然发病调查、苗圃茶苗和室内离体茶枝人为接种试验.室内离体接种诱发的病叶还进行了病原菌的再分离.室内离体接种的病情指数与苗圃中接种的病情指数及自然发病调查的病情指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 0.6993、r= 0.4036,可见离体接种试验结果与苗圃试验和自然发病调查结果具较好吻合性.离体茶枝接种诱发的病叶经分离培养均为该病的分生孢子.确定离体茶枝接种为该病抗性的鉴定方法,拟定抗性等级划分标准,筛选出高抗茶资源1份、抗的12份、中抗的13份.大叶种的抗病性差于中叶种的茶资源.

    食品化学
    Chemical Modification of Food Proteins
    AllaouaAchouri,WangZhang,XuShiying
    1999, 1(4):  76-80. 
    摘要 ( )   PDF (25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