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阐述了以下主要内容:一是回顾了建国50年林业科技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二是叙述了科学研究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成果,获得两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王英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分别在森林生态与环境、森林资源培育、森林保护、森林资源利用和软科学研究六个方面阐述了其科三减是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较大经济效益,对夸果转化模式、技术开发效益、“四位一体”促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以及推出富山计划,促进了林业科技的发
本文在回顾我国林业科技成就和总结分析目前林业生产中亟待的主要技术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为满足建设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体系的技术需求,实现林业发展由资源开发型向生态环境保育型林业的转变,由数量规模经营型向质量效益经营型林业的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林业科技要以保障森林林资源的恢复与保护、提高林业资源综合生产能力和利用森林资源的恢复与保护、提高林业资源综合生产能力和
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统是根据自然、经济和社会状况,按照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相互联系的规律,将整个陆地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将不同类型的森林、草原、农田、荒山荒地、水城、城市、村庄等不同的巨斑块,以各斑块为生态点,以人类活动线、水量分布线、热蜈分布线为3条主线,以生态系统的功能特点为面而组成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形式,建立起来的一种人、自然、社会的各自及相互间协调发展,立体多层次,具有一定格局动态的复合
林业生态工程技术体系旨在为我国林业生态工程顺利建设和稳定高效发挥生态防护功能提供一系列关键技术,构成保障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可持续经营的重大技术支撑。林业成保障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可持续经营的重大技术支撑。林业生态工程技术体系包括:防护林体系合理布局及规划技术;水土保持林体立地类型划分与适地适树为基础的造林技术;水土保持林体系空间配置、稳定林分结构设计与调控技术;水源保护林体系空间配置、稳定林分结构设计与
摈上来,我国木材年缺口达3000~4000万m^3,近期由于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木材供需矛盾更加尖镜。展望下一个世纪,工业人工林的培育已成为我国木才供应和环境建设的必然选择。本文从我国工业人工林的现状出发,系统论述了发展工业用材林在我国林业建设中的战略意义,并指出目前发展工业用材林在我国林业建设中的战略意义,并指出目前我国工业人工林建设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林木生物技术育种的现状与进展林木组织培育及其工厂化育苗技术,细胞工程种苗工厂化生产新技术,林木体细胞胚胎发生,植株再生和人工处子技术,林木原生质体2和细胞杂交,体细胞突变体的筛选与利用和林木基因工程育种等是林业面向21世纪的新型产业。21世纪我国林业生物技术育种,要充分重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林木基因和基因工程品种培育,同时林木基因工程应从单基因生物抗性转向持久抗性,生物抗性转向非生
天然林是我国森林资源的主体,天然林总面积为10934万hm^2,约占有林地和疏林地面积的75%。天然林生态系统结构复杂,功能,生态稳定性高,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对改善大江河流域乃至全国生态环境,保障农业持续稳产、高产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天然林的概念、分类原则,分析了天然林原现状,探讨了天然林保护及可持续经营的理论,并提出了天然林保护与经营急需的技术体系,为国家实施天
立足于全球和我国芒漠化现状和发展态势,从国内外现有研究基础和未来趋势及我国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和治理的战略定位和决择;根据荒漠楷土地发生类型,采用专项研究与技术集成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科研研究并重的科研方式,按照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十五”防沙治沙工程的基本思路,结合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分别在干旱的沙漠边缘及绿洲区、半干旱-半湿润的沙地及农牧交错区和青同原高寒风沙区分别凤立13个芒漠化防治与可
立足于21世纪来养少右国人的重大问题,针对当今国际社会高度重视的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一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总体目标,确立了中国荒漠化预防及治理的国家,分析了荒漠化预防及治理的技术要需求,提出了荒漠化预防及治理的科技优先领域和关键技术。
森林资源高效利用主要指大宗工业产品木材的高效利用使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要针对我国森林资源的特点,在现有技术基础上,以高新技术提升、改造传统的利用技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控掘森林资源和,着力提高森经,通过增加木材及木材工业产品的技术含量来提高其市场竞争和,从实体木材及木才工业产品的技术含量来提高其市场竞争力。要从实体木材、木材组元和木才化学成分等三个层次开展多学科的高效
大力开发非耕地资源,农、林、牧、渔综合发展,全方位开发食物来源是保障我国未来16亿人口食物安全的重要途径。我国山区占田土面积近70%,人口占全国56%,拥有全国森林面积的90%,是木本粮油、野生植物淀粉、竹、果、藤、香料、药材等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是我国重要的非耕地资源。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的非步促进经济林和竹、藤业的蓬勃发展,为国家建设和人们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森林食物和工业原料,成为发展山区经
本文回顾了森林防灾减灾的历史,认淡我国森林防三灾在世纪之交面临的危机是:历史性的重大有害生物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一些次要性有害生物正在演化成主要威胁,栓疫性病虫害构成威胁,生态环境整体恶化为诱因的生态性病虫害爆发成灾,非生物性灾害加剧,寄主主导性病害是我国西部开发战略转移实施的威胁。担子同面向21世纪我国森林防灾为的策略,,认为21世纪初重大研究课题是:森林有害生物生态控制和基因控制的理论及技术,并
我国农业事业单位数量很多,应当分类改革,不能搞“一刀切”。根据工作任务、性质和服务对象来分可将事业单位定为三类,即附属于政府的附属于企业的、附属于社会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应逐步向以上三类,并按照“谁建、谁管、谁养”的原则,分别按政府机构和企业两种管理体制和机制运行。
对1997年我国农业科技论文的比较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1997年我国农业科技论文总数回升为9528篇,占全国科技论文总数的6.53%,但其在我国基础科学、医药卫生、农林牧渔、工业技术4大部类中论文数量低。(2)农业科技国际论文与国内论文之比为100:2.2,低于全国科技论文100:20.7的 比例。(3)农学论文数依然是全国10强学科之一,居第8名。(4)北京、江苏、浙江3 (市)农业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