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03年 第5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3-12-15
    高层论坛
    多倍体鲫鲤
    刘筠 刘少军 孙远东 张纯 冯浩 刘季芳 郭新红 周工健 张轩杰
    2003, 5(6):  3-6. 
    摘要 ( )   PDF (2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在世界上首次研制出雌雄两性能育、遗传性状稳定的异源四倍体鲫鲤群体。两性可育四倍体鱼群体连续繁殖了11代(F3-F13),形成了一个染色体数目为200的新鱼种。用四倍体鲫鲤群体为父本与二倍体鱼母本交配大规模生产了具有生长速度快、不育等优点的三倍体鱼。本文介绍四倍体、三倍体鱼的生物学特性、生物学意义和产生的影响。

    农业高新技术
    我国农业高新技术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郭志伟
    2003, 5(6):  7-9. 
    摘要 ( )   PDF (17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简要介绍了世界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的基本态势,并对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和产业化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育种与栽培
    优质、高产玉米新品种的选育与应用
    许启凤
    2003, 5(6):  10-12. 
    摘要 ( )   PDF (1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回顾了20年来的优质玉米育种工作,介绍立题时的总体思路和技术路线,着重在扩大种质资源,选育新的自交系。广泛利用外来种质,特别是热带种质和优质蛋白种质,分次导入国内种质,从中连续选二环系。在选系的基础群体上,既利用现有的单交种,更主要的是根据选系目标,有意识的组配新的基础群体,从中选育目标自交系。组配杂交种时,一方面组配纯高赖氨酸的杂交种,也利用高赖氨酸的自交系与普通自交系组配优质的普通杂交种,以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

    小麦穗发芽机制研究进展
    孙果忠 闰长生 肖世和
    2003, 5(6):  13-16. 
    摘要 ( )   PDF (3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穗发芽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灾害之一,了解穗发芽机制对小麦穗发芽抗性遗传与育种研究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田间的穗发芽是基因型和环境互作的结果。种子发育过程中以及萌发时的温度、水分和光周期等环境因素均能影响穗发芽。品种的抗性要素可分为内外两部分:①外部因素包括穗部性状、籽粒颜色以及颖壳和种皮中的萌发抑制物等;②内部因素主要是种子的休眠性,休眠与碳水化合物和呼吸代谢缺陷有关,并受激素、pH和水势变化等调节。

    棉花留叶枝栽培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
    戴敬 徐俊兵 杨举善 吕丽兰
    2003, 5(6):  19-23. 
    摘要 ( )   PDF (2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近年来关于留叶枝棉花的生长发育以及留叶枝栽培后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已有的研究结果证明,留叶枝对棉花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有较好的补偿作用,可调节棉花的开花成铃期,使棉花的成铃高峰与温光高能期吻合,优质桃成铃数和比例增加,棉花的产量和品级提高。叶枝的合理利用必将成为现代棉花高效优质低耗栽培技术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节水农业
    生物节水中的补偿效应与根系调控研究
    袁永慧 邓西平 黄明丽 白登忠
    2003, 5(6):  24-28. 
    摘要 ( )   PDF (2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分别介绍了作物对干旱、复水的响应,及水通道蛋白、信号传导在水分调控中的最近研究进展,并从根系方面分析了补偿效应与根系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的关系。干旱对植物的影响一般存在临界期,而植物旱后复水有其自身的补偿有效期,选择在关键期供水往往会取得最好的灌水效果。因此,旱地作物生产中可以通过调节灌溉次数和灌溉量、利用作物自身潜力达到节水目的。

    不同化学节水材料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辛小桂[1] 黄占斌[2]
    2003, 5(6):  29-33. 
    摘要 ( )   PDF (2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化学节水材料在农业抗旱节水增产中具有用量少、见效快、无污染等特点,近年应用推广迅速。本文简要总结和分析了保水剂、稀土、泥炭、沸石、PAM、黄腐酸六种化学节水材料或制剂在农业应用中的特性、作用机理以及试验推广效果,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生物技术
    植物资源、绿色基因与发展中国家的食物安全
    王松良
    2003, 5(6):  34-39. 
    摘要 ( )   PDF (3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第一次“绿色革命”为改善发展中国家粮食供应做出重大的贡献。进入21世纪,发展中国家面对由于资源衰退和环境破坏带来的食物数量和质量安全的双重挑战,充分发掘本国植物资源的“绿色基因”,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良环境,从而提高作物产量,以及修复污染环境,提高植物性食品的营养和卫生品质,保障食品安全。文章最后评述了国内外与保障食物安全相关的绿色基因工程研究和开发的最新进展。

    细菌人工染色体文库的构建与鉴定
    周向梅[1] 关伟军[2]
    2003, 5(6):  40-43. 
    摘要 ( )   PDF (2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细菌人工染色体是继γ噬菌体、黏粒、噬菌体人工染色体、酵母人工染色体等载体系统之后发展起来的DNA载体系统,以其容量大、遗传特性稳定、嵌合体少、插入片段易回收、操作简便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基因组较大的真核生物基因组研究中,并发挥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因此本文概括性地阐述了细菌人工染色体的发展,以及利用此载体构建基因组文库的机理和程序及其鉴定方法。

    植物营养
    豆科//禾本科间作系统中氮营养研究进展
    肖焱波[2] 李隆[1] 张福锁[1]
    2003, 5(6):  44-49. 
    摘要 ( )   PDF (3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间作系统中,豆科//禾本科间作是传统农业中应用最为成功的一个组合,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小型农业生产者利用它生产了大量的谷物和植物蛋白;温带地区用它生产牧草发展畜牧养殖。豆科固氮维持了这类系统的正常运转所必须的养分,因此无论在资源利用和环境友好方面,这种组合无疑是一个可持续的生产系统。近年来,在不合理施用氮肥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和过度依赖石化能源所产生的能源危机双重压力下,国际上对豆科在间作农业和混作牧草中的固氮作用研究十分重视。本文对该领域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同时分析豆科//禾本科间作系统中生物固氮的作用及其转移途径和机制。通过对间作中养分相互促进的分析,拓展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新途径。

    防沙治沙
    我国的土地沙化及治理对策
    王庆锁 李玉中
    2003, 5(6):  50-54. 
    摘要 ( )   PDF (26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的土地沙化是非常严重的。截止到1999年底,我国已有18.2%的土地出现沙化。土地沙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人为因素是主要的(主要包括过度开垦土地、过度放牧、不合理的砍伐树木、薪材、滥挖药材、水资源利用不当、不合理的采矿)。土地沙化常常导致自然灾害、土地贫瘠、生产力降低,破坏农业的正常生产和人类的生存空间,导致经济的贫困化。采取措施治理土地沙化是非常重要的。其措施包括保护天然植被、控制裁畜量、实施保护性耕作、推广农村节能、合理利用水资源等。

    生态农业
    退耕还林还草 实现黄土丘陵区农田生产力的跃迁
    梁一民 刘普灵 王继军
    2003, 5(6):  55-58. 
    摘要 ( )   PDF (2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塞县纸坊沟小流域(8.27km^2)示范区和宝塔区燕沟流域(47km^2)示范区生态农业建设实际,论述了该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改变广种薄收落后生产方式、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特别是农田系统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的过程及成效。纸坊沟小流域通过逐步退耕,10年农田粮食平均单产提高了近2倍;而燕沟流域在与地方紧密结合、集中投入的条件下,大面积退耕还林(果)还草,建设基本农田,仅3年,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了1.7倍,实现了农田生产力跃迁。事实表明,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丘陵区,大面积退耕坡耕地还林还草,不仅是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大幅度提高农田等土地生产力,实现区域农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

    榆林沙区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科技的关系
    刘荣厚[1] 薛志和[1] 吴艳莉[1] 常勇[1] 张芳[1] 贺婷[2]
    2003, 5(6):  59-62. 
    摘要 ( )   PDF (2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榆林风沙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历程着手,阐明了农业科技进步与生态环境的改善,对风沙区农业生产的基础和支撑作用;同时,也揭示了生态环境建设中如何与农民自身利益结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农业法制建设
    农产品质量建设的法治思考
    葛余金 康建 孟健
    2003, 5(6):  63-65. 
    摘要 ( )   PDF (1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是中共十六大确定的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必须走法治化的道路。有法可依是农产品质量建设的前提条件,有法必依是农产品质量建设的重要基础,执法必严是农产品质量建设的关键环节,违法必究是农产品质量建设的有力保障。

    农业信息化
    中国饲料网络数据库资源建设及检索系统设计与应用
    熊本海 罗清尧 庞之洪
    2003, 5(6):  66-70. 
    摘要 ( )   PDF (2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介绍了“中国饲料数据库”的由来与发展,以及该数据库在我国饲料工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就“中国饲料网络数据库”所属数值数据资源与知识信息资源建设构架及进展情况,提出和实现了该网络数据库中检索系统各种功能模块设计,为我国饲料科技信息的网络化共享提供了一个公共的平台,同时指出了“中国饲料网络数据库”建设未来发展方向。

    新兴产业
    我国芦荟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刘光辉 聂岚
    2003, 5(6):  71-74. 
    摘要 ( )   PDF (2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芦荟产业属中国一个新兴产业,芦荟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医药领域。本文论述了我国芦荟产业及国外芦荟产业的发展现状,并对我国芦荟产业的发展进行了预测,提出了相应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