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庆1,2,赵晓美2,王娉2,刘冰1*,陈颖2*. 食品中产毒真菌核酸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1, 23(3): 91-98. |
[2] |
刘璐1,名晓东1,张晓艳2,郝俊杰2,付丽平1,王乾坤1,吕鑫1,陈旺1,刘全兰1*. 高通量测序分析蚕豆种子内生细菌的多样性[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1, 23(2): 73-80. |
[3] |
殷全玉1,刘健豪1,刘国顺1,杨欣铃2,李小福2,张玉兰1,李阳1,叶红朝3*. 连续4年施用生物炭对植烟褐土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1, 23(1): 176-185. |
[4] |
李浩成1,2,左应梅2,杨绍兵2,杨天梅2,李纪潮2,杨维泽2,张金渝2*. 三七根系分泌物在连作障碍中的生态效应及缓解方法[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0, 22(8): 159-167. |
[5] |
樊帆1,李正涛1,李世钰1,2,山云辉3,黄家雄4,吕玉兰4,何飞飞1,秦世雯1*. 云南热区咖啡种植地红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0, 22(8): 178-186. |
[6] |
杨晶晶,张青青*,吐尔逊娜依·热依木,阿马努拉·依明尼亚孜,雪热提江·麦提努日. 游牧和定居对伊犁绢蒿荒漠草地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0, 22(7): 166-173. |
[7] |
孙康泰1,张建民2,蒋大伟3,王小龙4,葛毅强1,邓小明1*. 我国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及防控策略[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0, 22(5): 1-5. |
[8] |
李庆凯1,2,3,刘苹2,3*,赵海军3,宋效宗2,林海涛2,沈玉文2,李林1,万书波1,3*. 玉米根系分泌物对连作花生土壤酚酸类物质化感作用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0, 22(3): 119-130. |
[9] |
史芳芳,李向泉*. 葡萄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分析[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9, 21(7): 47-58. |
[10] |
顾美英1§,杨蓉1§,徐万里2*,唐光木2,张志东1,张云舒2,冯雷2,王宁1,詹发强1 . 棉秆炭配施生物有机肥对连作棉花根际土壤微生态和棉花生长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9, 21(10): 47-57. |
[11] |
李奉国1,马龙传2,孔勇3,孔磊4,李冠喜3*,周晶3*. 连作对大蒜土壤养分、微生物结构和酶活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9, 21(1): 141-147. |
[12] |
张艺洁,邵惠芳*,张珂,贾宏昉,黄五星,韩丹. 基于高通量测序研究施肥对连作植烟土壤环境及微生物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8, 20(5): 16-25. |
[13] |
龚治翔1,马晓寒1,任志广1,朱金峰2,黄元炯3,王蒙蒙1,陈征1,许自成1*. 连作烤烟根际土壤细菌群落16S rDNA-PCR-DGGE分析[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8, 20(2): 39-47. |
[14] |
王健,石晶. 基于趋化-改进粒子群算法的SVR光合速率预测模型[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8, 20(12): 74-82. |
[15] |
淡俊豪1,齐绍武1,2*,黎娟1,朱益3,靳辉勇4,梁仲哲1. 土壤调理剂对植烟土壤微生物碳代谢指纹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8, 20(10): 36-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