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06年 第8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6-08-15
    生物技术
    香蕉抗真菌病基因工程策略
    裴新梧 贾士荣
    2006, 8(4):  1-7. 
    摘要 ( )   PDF (4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影响香蕉生产的真菌病害有枯萎病、黄叶斑病、黑叶斑病等,尤其是枯萎病4号小种,危害严重,造成毁灭性损失,目前尚无理想的防治药剂,迫切需要培育抗枯萎病的香蕉品种,但是栽培香蕉多为三倍体,难以通过有性杂交的方式改良。抗病基因工程是提高香蕉抗枯萎病能力的途径之一,随着香蕉转基因技术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香蕉抗病基因资源的挖掘及植物抗病新基因的不断克隆,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创造抗病新种质、培育抗病香蕉品种将成为可能。

    利用田间抗病基因近等混合系防治马铃薯晚疫病
    徐建飞 辛翠花 黄三文
    2006, 8(4):  8-13. 
    摘要 ( )   PDF (3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铃薯是世界上第四大粮食作物,是我国七大农作物之一。晚疫病是由致病疫霉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毁灭性的病害,19世纪中叶曾造成举世闻名的“爱尔兰大饥荒”,至今仍然是马铃薯最严重的病害。提高抗晚疫病的水平是马铃薯育种的重要目标。马铃薯抗晚疫病育种是通过遗传操作来抵抗植物病害的最早的人类实践之一,但至今收效甚微,从野生种导入的抗病基因在田间很容易失效。马铃薯和致病疫霉菌的互作关系符合经典的“基因对基因”假说,只有马铃薯的抗病基因和致病疫霉菌的非毒力基因同时存在并表达时,抗病反应才能发生。致病疫霉菌是一种进化潜力非常高的病原,可以快速突变本身的非毒力基因,因而造成对应的马铃薯抗病基因的失效。要提高抗病基因的持久性,目前唯一的途径是同时释放多个抗病基因,人为造成田间抗病基因的多态性。马铃薯抗晚疫病基因的克隆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为通过转基因的手段创造田间抗晚疫病基因的多态性提供了基础。

    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晶体蛋白定点突变与新型生物农药的研发
    任羽 张杰
    2006, 8(4):  14-18. 
    摘要 ( )   PDF (2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了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杀虫晶体蛋白的定点突变研究与细菌杀虫剂和转基因植物开发的关系。定点突变作为研究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改变毒蛋白的特性,产生的突变蛋白比未突变的蛋白毒力更高,杀虫谱更广,为细菌杀虫剂和转基因植物的开发提供充足的后备资源;定点突变可以使细菌的晶体蛋白基因在植物中更好地表达;定点突变可以产生嵌合基因,转入植物体或微生物后,能有效地预防和延缓害虫的抗药性产生。

    染色体定位粗山羊草抗小麦白粉病基因PmAeY1
    张海泉[1] 贾继增[1] 张宝石[2] 周荣华[1]
    2006, 8(4):  19-22. 
    摘要 ( )   PDF (2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麦白粉病是严重影响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为经济、有效和环境安全的方法。目前已经标记31个小麦抗白粉病基因,但大多数抗性丧失或与不良性状紧密连锁。粗山羊草存在许多小麦抗病基因,它可以扩大小麦抗病基因的基础,提供新的抗小麦白粉病基因的来源。使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AS),将抗小麦白粉病E11菌株的粗山羊草材料Y219与感病材料Y169杂交,F1代表现抗病,F2代出现抗感3:1分离,用SSR标记技术,抗病新基因PmAeY1定位在2D染色体上,与Xgwm484、Wmc453 、Xgwrrd15和Xgwm157的遗传距离分别是30.4、23.4、6.1和5.5cM。

    育种与栽培
    白肋烟品种比较试验研究
    尚志强
    2006, 8(4):  23-27. 
    摘要 ( )   PDF (1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筛选适合云南宾川种植并优质、高产、抗性好的品种,对6个白肋烟品种进行了田间比较试验。结果表明:①TN90、KY908、K26株高均高于对照,KY8959、KY907低于对照。各品种单株留叶数除KY907低于对照外,其他都高于对照。各品种大田生育期相差1—3d,属于中晚熟品种。②6个品种在田间均发生角斑病与空胫病,发病率均低于对照,KY8959最低。黑胫病除KY907外,其他均未发病。③供试品种的产量KY907最高,其次是TN90;产值以KY8959最高,其次是KY907。上等烟比例为TN90最高,其次是KY908,其他品品种也高于对照。④农艺性状、抗病性、经济性状综合比较,TN90、KY8959较适宜在云南宾川与对照TN86同时进行小规模种植示范.

    超甜玉米华甜玉一号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及利用
    万正杰 张楚河 徐尚忠
    2006, 8(4):  28-31. 
    摘要 ( )   PDF (2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超甜玉米“华甜玉一号”(原代号HZ5008)是由华中农业大学选育而成的早熟超甜玉米单交种。结合“华甜玉一号”的品种特征特性,总结了6年来湖北春秋两季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经验,综合分析了“华甜玉一号”的生产和市场表现,认为是近几年来综合评价最优的超甜玉米品种之一,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水稻直播栽培的发展概况与研究进展
    吴文革[1,2] 陈烨[2] 钱银飞[2] 王小军[2] 吴一梅[2]
    2006, 8(4):  32-36. 
    摘要 ( )   PDF (2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了国外直播稻生产发展现状和中国直播稻的应用情况和发展趋势,简述了直播稻作方式,重点阐述了直播栽培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和中国直播稻的发展方向。

    水产养殖
    北太平洋秋刀鱼渔场浮游植物生态特征的初步研究
    吴永辉
    2006, 8(4):  37-39. 
    摘要 ( )   PDF (14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2004年7月-9月“国际903”号在北太平洋150°E~158°56′E、42°34′N~46°25′N进行秋刀鱼资源探捕所获得的浮游植物样本资料的分析、鉴定,在15个站点的海洋浮游植物样本中,共发现浮游植物17种,分别隶属于硅藻门和甲藻门。浮游植物生物量为8~1320mg/m^3,均值为432.5mg/m^3,变化幅度大,分布不均匀。分析认为水温、盐度是影响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及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

    生物质能源
    我国生物质能源开发技术与策略
    刘荣章 曾玉荣 翁志辉 吴越 翁伯琦
    2006, 8(4):  40-45. 
    摘要 ( )   PDF (3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物质能源是人类的重要能源形式。它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开发潜力大,是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分析了我国生物质能源的特点、生物质能源开发与技术现状,提出生物质能源开发的策略与建议。

    农产品加工
    1-MCP采后处理在果实贮藏保鲜上应用的研究进展
    关夏玉 陈清西
    2006, 8(4):  46-49. 
    摘要 ( )   PDF (2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MCP是一种新型乙烯抑制剂,能抑制乙烯释放量和呼吸强度,调节果实成熟衰老相关基因的表达,延缓采后果实衰老,保持果实的贮藏品质和货架寿命,对果实采后的营养成分、风味物质、硬度的保持和减轻采后病害也有一定的影响。概述了1-MCP在采后果实贮藏保鲜方面的效果和应用前景

    农业产业化
    增强福建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策的研究
    陈奇榕 翁伯琦 黄华弟
    2006, 8(4):  50-54. 
    摘要 ( )   PDF (3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阐述了福建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与问题,分析了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如:科技创新意识淡薄;科研体制与机制不健全;技术创新投入不足;技术型人才缺乏;技术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等。从而提出必须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战略的制定;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载体建设;加强企业创新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完善激励企业技术创创新的政策体系;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国际化程度等对策与措施。

    云南省啤酒产业链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曾亚文[1] 普晓英[1] 何国庆[2] 雷德志[3] 何树林[4] 杜娟[1] 杨树明[1] 马奇[5]
    2006, 8(4):  55-59. 
    摘要 ( )   PDF (2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阐述了中国啤酒产业链的关键问题,云南省啤酒大麦育种及其产业化、啤酒麦芽酿造等关键技术研究和特色啤酒研制开发。强调了关键技术在云南啤酒工业中的显著效益。

    现代农业
    基于经济增长动力理论的人力资本与农村经济互动机理研究
    岳佐华[1] 李录堂[2]
    2006, 8(4):  60-66. 
    摘要 ( )   PDF (3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研究经济增长动力与经济发展阶段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农村经济现阶段的发展特征,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阶段做出了总体判断,并深入研究了人力资本与农村生产要素之间的互动机理。得出结论: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具有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综合特征,以人力资本为中心的生产要素集合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台湾“三生”农业发展历程及其借鉴
    郑百龙[1] 翁伯琦[2] 周琼[2]
    2006, 8(4):  67-71. 
    摘要 ( )   PDF (2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了台湾“三生”农业发展历程及其实效。提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生产、生活、生态相互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大陆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思考

    节约型农业理念与生态农业法制建设
    陈彦彦
    2006, 8(4):  72-74. 
    摘要 ( )   PDF (1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发展节约型农业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发展生态农业符合节约型农业的理念。建设节约型农业为生态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是生态农业建设的理论依据,生态农业法制建设过程中,只有培育节约资源的法律素养,确立“生态-节约型”的立法模式,并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原则才能从根本上体现节约型农业理念.

    农业科技推广
    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长效机制若干问题研究
    丁中文 刘用场 李伟伟
    2006, 8(4):  75-78. 
    摘要 ( )   PDF (2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福建省南平市首创的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在农村科技体制不完善,“三农”问题突出的特殊情况下采取的特殊举措,具有临时性、强制性和行政性的特点,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科技特派员的定位不明确、管理体制不统一、扶持力度不够、工作队伍不稳定等问题。要建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的长效机制,就必须在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的同时,逐步突出市场机制,弱化政府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