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0年 第22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0-07-15
    农业创新论坛
    小麦生产标准化推广应用研究——以产粮大县河南省新乡县为例
    安昭丽,蒋和平,杨东群*
    2020, 22(7):  1-9.  DOI: 10.13304/j.nykjdb.2019.0859
    摘要 ( )   PDF (10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推广和应用不仅提高国家农产品生产潜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对于提升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以及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等方面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以河南省新乡县作为典型研究案例分析产粮大县小麦标准化推广工作的发展现状,结果发现,标准化生产和非标准化生产相比,投入成本和产值均有增加,其中土地流转成本是制约标准化生产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在标准化推广过程中,由于灾害频发、生产条件限制、土地流转成本高、人才缺失以及小麦质量和价格不匹配等影响因素,使得小麦标准化生产推广受阻。提出应提升自然预警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技基层服务人员、改善生产技术、建立品牌意识等的相关政策建议以提高小麦标准化推广的效率。
    我国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变革
    崔爱民, 张久刚, 张虎, 单皓, 陈伟
    2020, 22(7):  10-19.  DOI: 10.13304/j.nykjdb.2019.0508
    摘要 ( )   PDF (157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玉米价格回落,玉米生产出现了高生产、高库存、效益低、卖粮难等突出问题,农民种植积极性受挫,玉米生产面临变革。未来玉米产业如何定位、如何发展,种植面积调减只是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对玉米生产各环节的优化和升级。通过梳理我国当前玉米生产、消费和需求现状,从农业种植结构、劳动力结构变化、生产经营方式、品种创新、质量安全、生产潜力提高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稳定玉米生产,适应劳动力变化、加快土地集中耕种、提高种植效益,加快玉米品种原始创新、培育多元优质高效型品种,多措并举、提高玉米安全质量,种养结合、培肥地力、持续提高玉米生产潜力等具体措施。最终实现多元、优质、高产、高效及生态、智慧、可持续的玉米生产现代化。
    生物技术 生命科学
    7个谷子杂交种及其亲本的抗旱性分析
    李会霞1§,郑植尹2§,田岗1,刘鑫1,王玉文1,刘红1,史关燕3*
    2020, 22(7):  20-28.  DOI: 10.13304/j.nykjdb.2019.0545
    摘要 ( )   PDF (123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培育抗旱品种是降低干旱导致减产的最重要途径。为评价7个谷子杂交种及其亲本的抗旱性,调查并检测谷子植株在拔节期、抽穗前期、盛花期3个时期离土12 h的相对含水量(relative water content, RWC)、根冠比(root top ratio, R/T)、产量的抗旱指数(desiccation index, DI)等指标。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条件下,长杂谷466、长杂谷333和17-400在植株离土12 h后不同时期的RWC均值都较高,分别为5690%、5452%和5427%。在干旱胁迫下,17-400、长杂谷333和长杂谷281的R/T平均值较大,分别为0223、0218和0217。杂交种在3个生育时期根冠比(R/T)在干旱胁迫处理与对照处理的差值(D)幅度最小的为长杂谷466,D值平均为0015,其次是长杂谷281和17-400,D值平均为0031和0032;父本的D值幅度基本与其杂交种的D值幅度一致(相关系数为0818 5)。小区产量抗旱指数最高的杂交种为长杂谷466,DI值为1019,抗旱级别为强,抗旱性级别中等的杂交种有17-400、长杂谷281、长杂谷333。杂交种的抗旱性与父本的抗旱性有一定相关关系。研究结果为抗旱谷子杂交种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不同补光位置下草莓光合特性、光能和电能利用效率研究
    王昊1,马文礼1,陈永伟1,卜建华1,李宗泽1,靳韦1,韦峰1,2*
    2020, 22(7):  29-36.  DOI: doi:10.13304/j.nykjdb.2019.0140
    摘要 ( )   PDF (22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草莓为试验材料,激光植物生长灯(光质组成红∶蓝=7∶1)为光源,研究了日光温室不同补光位置(顶端补光C1、水平补光C2、不补光CK)对其光合特性、光能利用效率和电能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C1、C2与CK相比显著提高植株长势,C1处理下植株的根部发育更好。②通过阴天加密观测温室内各处理由北向南(I~V)植株叶片的光合特性发现,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的南北差值均为CK最大,C2最小。③通过阴天下测量各处理植株10:00和14:00的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发现,Fv/Fm和Fv/Fo两个值均以C2最高,CK最低;非光化学淬灭以CK最大,C2最小。④各处理草莓果实光能利用效率在果实成熟过程中整体为先下降后上升然后再下降的趋势,在花后21 d达到最大;各处理电能利用效率变化趋势与光能利用效率相同,在花后14 d达到最大;生产单位质量草莓果实所需的光量子数以CK(4905)最多,C1(3171)最少;C1和C2生产单位质量草莓果实消耗的电能分别为8207和8507 kJ·g-1。⑤C1和C2处理下草莓果实的单果重、产量、糖、酸及VC等指标均优于CK。
    武夷名丛茶树种质资源矿质元素含量特征分析
    石玉涛1,郑淑琳1,王飞权1,陈荣冰1,李远华1,张渤1,王涵2,林立2
    2020, 22(7):  37-50.  DOI: 10.13304/j.nykjdb.2020.0018
    摘要 ( )   PDF (11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明武夷山茶区特色武夷名丛茶树种质资源的矿质元素含量特征,并对其进行鉴定评价,测定了28份武夷名丛中18种矿质元素含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矿质元素含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8份武夷名丛中18种矿质元素含量存在比较丰富的遗传变异性,矿质元素平均含量由高到低顺序为K>P>S>Mg>Ca>Mn>Al>Fe>Na>Zn>Cu>Ba>B>Ti>Ni>Cr>Co>Se,变异系数在12.65%(P)~47.86%(Fe)之间,遗传多样性指数在166(Ti)~2.47(Ca)之间;Ca、K、P、S、Al、B、Na、Cr、Cu、Mn、Se、Zn 12种元素含量呈正态分布,Mg、Ba、Co、Fe、Ni、Ti 6种元素含量呈偏态分布;相关性分析表明,各元素之间存在复杂的关联性;基于矿质元素的聚类分析将28份武夷名丛茶树种质资源聚为3个类群;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8种矿质元素综合为6个主成分,能够反映 18种矿质元素78.30%的信息,Al、Fe、Cu、P、Mg、Co是武夷名丛种质资源的特征元素,主成分综合得分排名前五位的武夷名丛为石乳、小红袍、大红袍、醉贵姬和向天梅,可作为良好的育种材料。研究结果可为武夷名丛茶树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乌龙茶新品种选育与产品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不同磷水平柱花草磷效率及根构型研究
    文亦芾,陈达飞,单贵莲,赵小雪,段新慧,韩博,周凯
    2020, 22(7):  51-60.  DOI: 10.13304/j.nykjdb.2019.0462
    摘要 ( )   PDF (18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研究不同磷水平下柱花草磷效率的基因型差异及其与根构型的关系,利用盆栽试验,以磷低效、磷高效、磷敏感3种基因型柱花草品种为材料,研究0、0020、0035、0050、0075、0100、0200 g·kg-1共7个磷水平下,不同基因型柱花草的磷营养特性;并进一步比较两个代表性基因型(磷低效、磷高效)柱花草在对照(0 g·kg-1)、缺磷(0010 g·kg-1)、正常磷(0025 g·kg-1)处理下苗期根系生长状况,从而确定根构型与磷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植株的磷含量、吸磷量随磷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磷利用效率对磷浓度的反应趋势则相反。在不同磷处理下,磷高效基因型的磷利用效率均较高,且随着磷浓度的增加不同基因型品种磷利用效率的变化趋势度表现为:磷高效<磷低效<磷敏感。随着磷胁迫的加重,磷高效和磷低效基因型的侧根数、主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和根活跃吸收面积均增加,根直径减小。磷高效基因型柱花草根体积显著高于磷低效基因型,且在其他根构型指标上优于磷低效基因型。磷高效基因型品种较耐低磷,柱花草根系形态的改变是其适应低磷胁迫的重要机制。研究为柱花草的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不同品种公猪睾丸、精液品质发育规律及相关性研究
    赵云翔1,2§*,高广雄1§,方程2,朱琳2,李晓辉1,杨文俊1,张从林2
    2020, 22(7):  61-68.  DOI: 10.13304/j.nykjdb.2019.0160
    摘要 ( )   PDF (37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明确公猪睾丸在选育中的意义,研究公猪睾丸参数、精液质量参数的发育性规律以及两者间的关联性。选择936头分布在280~1 409日龄的生产公猪,其中589头杜洛克、233头长白、114头大白。对睾丸和精液质量参数采用一般线性模型,以品种和日龄分组为固定因素进行多变量分析;使用二次项模型分品种分别对睾丸总体积和有效精子数进行发育曲线拟合;控制日龄变量,对睾丸与精液质量参数进行偏相关性分析。在睾丸大小方面:杜洛克>大白>长白,其中杜洛克与大白差异不显著(P>0.05),但两者均极显著(P<001)高于长白;在精液质量整体比较上:长白优于杜洛克优于大白,但差异不显著(P>0.05);但在体积、密度、活力和畸形率上,三品种公猪均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差异;睾丸随日龄增长呈先增大后萎缩趋势,精液整体质量随日龄增长呈下滑趋势;三品种公猪睾丸的大小均与精液量和有效精子数呈正相关,且大部分具有显著(P<0.05)或极显著性(P<0.01)。同日龄时期,三品种公猪睾丸的大小顺序为杜洛克>长白>大白,其中长白大于大白具有普遍性; 综合来看,三品种的精液质量比较结果为长白优于杜洛克优于大白,其中长白优于大白具有普遍性;公猪睾丸萎缩临界日龄可用于公猪淘汰依据,选育公猪时可重点选留睾丸较大者。
    饲养密度对大蜡螟实验种群生命表参数的影响
    薛琪琪1§,门丽娜1§,张倩1,祁靖宇1,柳春雨1,冯丹丹1,张宇宏2*,张志伟1,3*
    2020, 22(7):  69-78.  DOI: 10.13304/j.nykjdb.2020.0383
    摘要 ( )   PDF (16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蜡螟是蜜蜂蜂群的主要害虫,也是重要的模式昆虫,其饲养条件的优化对获得大量试虫进而推动昆虫免疫及昆虫病理学研究有着重要作用。密度是影响昆虫生长发育重要的生物因子之一,饲养密度对人工种群的个体发育与存活有重要影响。设置20、30、40、60头·300 cm-3 4个饲养密度,采用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分析大蜡螟实验种群的密度效应,比较不同饲养密度对大蜡螟发育、繁殖及种群参数的影响,估计种群动态,进而探究大蜡螟实验室饲养的适宜密度。结果表明,饲养密度最小(20头·300 cm-3)的种群,内禀增长率r(0.136 3±0.003 7 d-1)、周限增长率λ(1.146 0±0.004 2 d-1)均为最高(P<0.05),净增殖率R0(724.50±11209粒卵)最大。饲养密度增加后,r和λ显著降低(P<0.05),净增殖率下降。特定年龄-龄期存活率sxj、种群特定年龄繁殖力mx、和种群年龄净增殖率lxmx在低密度(20头·300 cm-3)种群中保持较高水平,随着饲养密度增加,参数值明显变小。4个密度饲养的大蜡螟种群,蛹期虫体收获率均在99%以上。较高密度饲养条件下,给予充足食物,在相同空间内可获得较多的大蜡螟个体,但低密度饲养有助于缩短种群发育历期,且饲养的个体和种群具有较高繁殖潜力,适于实验室种群维持,因此要根据研究目的合理设置饲养密度。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优化大蜡螟实验室种群饲养,推动模式昆虫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智慧农业 农机装备
    基于非接触式的牛只身份识别研究进展与展望
    许贝贝1,王文生1,2*,郭雷风1,陈桂鹏3
    2020, 22(7):  79-89.  DOI: 10.13304/j.nykjdb.2019.0580
    摘要 ( )   PDF (28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快速精准确定牛个体身份对疾病防控、品种遗传改良、奶制品和肉制品质量溯源以及改善农业假保险索赔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牛个体识别使用诸如烙印、耳纹、耳标和无线射频识别等方法,易遭受设备损失/工作重复、标记欺诈、动物福利安全以及监测成本和距离等方面的挑战;而基于生物特征的非接触识别由于其独特性、不变性、低成本易操作以及动物福利高,成为牛身份识别的新趋势。主要介绍了几种基于非接触式的牛身份识别的研究进展,重点关注牛脸识别的最新成果,讨论当前牛脸识别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对深度学习在牛脸身份识别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设计构思与展望。
    基于三维重建的柑橘采摘机械臂避障研究与实验
    马冀桐1,许洪斌1,2,王毅1,2*,刘艳平1,熊龙烨1,王卓1,何宇1
    2020, 22(7):  90-98.  DOI: 10.13304/j.nykjdb.2019.0088
    摘要 ( )   PDF (39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机器人采摘柑橘果实需要解决机械臂运动过程中对障碍物的感知与避障问题。根据枝干的特征对枝干进行分段标记,使用深度学习Mask R-CNN神经网络进行训练、识别,然后与Kinect v2相机得到枝干障碍物关键点的三维信息进行重建。应用快速扩展随机树(rapidly-exploring random trees,RRT)的改进算法进行机械臂的避障运动规划。搭建了仿真及控制平台,并在实验室环境下通过课题组自行研制的柑橘收获机器人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样机避障成功率为90.7%,平均规划时间为1.5 s。上述结果为进一步进行实际环境采摘奠定了基础。
    动植物健康
    棉花红腐病菌不同致病力菌株间毒素活性差异
    刘梦丽1,李进2,张军高2,周小云2,杜鹏程1,郭庆元1*,雷斌2*
    2020, 22(7):  99-105.  DOI: 10.13304/j.nykjdb.2019.0789
    摘要 ( )   PDF (16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研究拟轮枝镰孢霉(Fusarium verticillioides)的致病力与毒素活性之间的关系,以及毒素对棉苗根系保护酶的影响,选用棉花‘新陆早82号’品种,用拟轮枝镰孢霉粗毒素液水培处理棉种及棉花幼苗后,分别测定棉种发芽率、胚根抑制率、棉苗萎蔫程度、根系电导率、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 PAL)、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 PPO)活性。结果表明:拟轮枝镰孢霉毒素活性与菌株致病力成正相关,与棉苗致萎程度、根系保护酶活性成正相关;不同致病力菌株所提取的毒素及其不同浓度溶液均对棉种萌发率及胚根抑制率有显著影响;经病原菌毒素溶液处理后,棉苗根系的SOD、PAL、POD、PPO活性均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其活性最高出现在处理后12~24 h。该研究对于了解寄主与病原菌相互作用关系,以及为毒素在抗病育种、病害防治新方法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提供借鉴。
    西北地区马铃薯软腐病和黑胫病致病菌鉴定及特性分析(英文)
    程亮1,2
    2020, 22(7):  106-116.  DOI: 10.13304/j.nykjdb.2019.0138
    摘要 ( )   PDF (270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北地区是我国马铃薯的重要产区,为了鉴定来自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和内蒙古自治区的马铃薯软腐和黑胫致病菌,利用 16S rDNA序列对来自中国 5个省(自治区)的 48 株马铃薯致病菌株和28株参比菌株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基于菌株的形态学特性、培养性状和生理生化特性、16S rDNA 序列以及特殊基因序列分析进行鉴定,利用块茎接种法测定不同菌株之间的致病性差异。pel特异性引物表明,48株细菌均具有果胶溶解特性。其中16个菌株为胡萝卜果胶杆菌胡萝卜亚种(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 carotovorum),频数为31.25%,30个菌株为黑腐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atrosepticum),频数为64.50%。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 carotovorum与Pectobacterium atrosepticum分别与其他Pcc和Pa菌株聚集成明显的类群,自举支持值分别为97%和99%。致病性测定显示不同分离菌株浸渍块茎的水平不同。分离的Pcc和Pa菌株的块茎浸渍水平低于标准菌株。西北地区马铃薯软腐和黑胫的病原菌分别为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 carotovorum与Pectobacterium atrosepticum。
    不同宿主源弓形虫ROP16基因的遗传变异分析
    黄勉1,冯伟利2,植广林1,杨子鹏2,左珂菁1,杨晓颖2,陈绚姣1,袁浩2,袁子国2*
    2020, 22(7):  117-123.  DOI: 10.13304/j.nykjdb.2019.0553
    摘要 ( )   PDF (18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研究不同分离株弓形虫棒状体蛋白ROP16基因的遗传变异,扩增9种不同来源的弓形虫样品的ROP16基因,并对其序列进行比对及构建进化树的分析。结果表明,弓形虫不同分离株ROP16序列的同源性均在990%以上,但存在限制性位点多态性;用弓形虫ROP16作为PCR-RFLP的标记分子,未能鉴别出传统的弓形虫Ⅰ型、Ⅱ型、Ⅲ型,却鉴定出一株特殊的猪源弓形虫分离株。弓形虫ROP16基因的株间保守性提示其是一个用于预防弓形虫病的潜在疫苗候选分子,值得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生物制造 资源生态
    种植密度对晋北区绿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殷丽丽1,邢宝龙2*,陈晓亮3
    2020, 22(7):  124-129.  DOI: 10.13304/j.nykjdb.2019.0647
    摘要 ( )   PDF (18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探讨晋北地区不同种植密度对春播绿豆产量的影响,以晋绿豆9号为试材,对6种种植密度下绿豆的农艺性状及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和产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分枝数、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均呈下降趋势,千粒重变化不显著;相关性分析及通径分析表明,绿豆的产量与分枝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呈显著正相关,在适宜的种植密度下,适当提高分枝数和单株粒数,可提高绿豆产量;通过曲线估计得到绿豆种植密度与产量关系的最佳预测模型为二次曲线模型y=246.23+169.66x-5.67x2,最适理论种植密度为14.96万株·hm-2,产量为1 515.37 kg·hm-2。
    不同施肥方式对冬春茬甘蓝根际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及品质的影响
    蒲全明1,杨鹏1*,邓榆川2,向承勇1,林邦民1,刘莉莎1,施松梅3,何泽民1,雍磊1
    2020, 22(7):  130-139.  DOI: 10.13304/j.nykjdb.2019.0525
    摘要 ( )   PDF (133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施肥是影响土壤养分、土壤生物学特性及农作物品质的重要因素。为了探明西南紫色土地区冬春茬甘蓝露地栽培条件下,增施有机肥对甘蓝栽培的影响,以早熟耐抽薹的2个春甘蓝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100%化肥(CK)、70%化肥+30%有机肥(T1)、50%化肥+50%有机肥(T2)及100%有机肥(T3)共4种不同有机肥与化肥配比处理,系统比较了增施有机肥对春甘蓝根际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及甘蓝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增施有机肥对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含量及甘蓝品质均有明显影响。同一甘蓝材料,根际土壤转化酶、β葡萄糖苷酶、脲酶、蛋白酶、酸性磷酸酶及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均表现为T3>T2>T1>CK,大量增施有机肥的处理T3、T2土壤酶活性均显著高于CK;处理T3、T2的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也明显高于CK,以T3含量最高,而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速效氮含量则无显著差异;根际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等养分指标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此外,T3处理的春甘蓝综合品质最高,T2与T1次之。同种施肥处理下,不同甘蓝品种间的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含量无显著差异,但品质差异显著。由此说明,减少化肥投入、增施有机肥可以提高西南紫色土地区的土壤质量,促进甘蓝综合品质的提高,研究为生产安全优质的蔬菜产品及发展可持续农业提供了依据。
    晋西黄土区苹果树液流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王檬檬1,党宏忠2*,李钢铁1,冯金超2,闫晶秋子1,胡杨1,李星1,杨超1
    2020, 22(7):  140-147.  DOI: 10.13304/j.nykjdb.2019.0467
    摘要 ( )   PDF (42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研究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苹果园的水分利用特征,对黄土残塬沟壑区苹果园主要生长季(4—9月)苹果的树干液流速率进行测定,并与环境要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苹果树干液流速率值的季节动态表现为6月 > 5月 > 9月 > 7月 > 8月 >4月,4—9月典型晴天的液流日变化均表现为单峰曲线,液流速率的峰值依次为1496、1736、1607、1537、1474、1674 cm3·cm-2·h-1。(2)液流速率在白天和夜间表现出较大的差别,有较明显的昼夜节律性。(3)苹果树干液流与太阳辐射(PY)、净辐射(Rn)、大气水分亏缺(VPD)均存在正相关关系,与大气相对湿度(RH)存在负相关关系,液流速率与气象因子PY、Rn、VPD、RH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89、0783、0619和-0482。研究结果对于加强果园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苹果果品与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茶树根际土壤氮素组成及其吸收利用效率分析
    赵虎1,2,王海斌2,3*,陈晓婷2,3,王裕华2,张华彬2,丁力2,孔祥海2,师桂英1*
    2020, 22(7):  148-153.  DOI: 10.13304/j.nykjdb.2019.0175
    摘要 ( )   PDF (30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揭示茶树种植年限对土壤氮素组成及茶树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以植茶0、4、9和30年的铁观音茶树根际土壤为材料,分析不同树龄茶树根际土壤可溶性有机氮(soluble organic nitrogen,SON)组成及其对茶树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茶树树龄的增加,根际土壤氨基酸SON含量从46.83%下降至22.71%,非氨基酸SON含量则从53.17%上升至77.29%。氨基酸含量分析表明,不同树龄茶树根际土壤共检测到14种氨基酸,其中5种疏水氨基酸含量随着茶树树龄的增加显著上升,8种亲水氨基酸含量随着茶树树龄的增加显著下降。茶树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结果表明,随着茶树根际土壤年限的增加,茶树氮素吸收效率、氮素生理利用率、氮素效率、氮素经济效益等均呈现下降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年限与土壤氨基酸SON、亲水氨基酸含量、氮素效率、氮素吸收效率、氮素生理利用率、氮素经济效率等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其他指标则相反。可见,随着茶树树龄的增加土壤氮素组分及氨基酸含量发生显著变化,进而影响茶树对土壤氮素的吸收与利用。结果为酸化茶园土壤修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乌兰布和沙漠人工梭梭夏季茎干液流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黄雅茹1,李永华2*,辛智鸣1,马迎宾1,董雪1,李新乐1,段瑞兵1,罗凤敏1,边凯1
    2020, 22(7):  155-165.  DOI: 10.13304/j.nykjdb.2019.0431
    摘要 ( )   PDF (18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揭示乌兰布和沙漠人工梭梭水分利用规律,探究人工梭梭的生态适应能力,利用PSTDP8树木茎流监测系统和自动气象站对乌兰布和沙漠1979年人工种植梭梭的液流变化及其周围的环境因子进行观测,采用逐步回归及相关分析法对茎干液流变化规律及其与太阳总辐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梭梭晴天茎干液流日变化呈“单峰型”,雨天茎干液流日变化呈“双峰型”;夏季晴天梭梭茎干液流在7:00左右启动,9:30左右出现峰值,液流在10:20以后开始迅速下降,至21:30基本下降到极低值,夜间仍有液流。直径125和895 cm的梭梭液流日累积量分别为1423 和260 L。晴天,茎干液流速率变化幅度较大,白天的液流速率高于夜间。雨天的液流峰值显著低于晴天,且夜间液流小于晴天。相关性分析表明,晴天,影响梭梭液流速率的环境因子依次为太阳总辐射、土壤含水量、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土壤温度、风速;雨天,影响梭梭液流速率的主要环境因子依次为太阳总辐射、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土壤温度、风速、土壤含水量。研究结果可为人工梭梭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理论支撑,对沙漠地区人工梭梭的管理和保护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游牧和定居对伊犁绢蒿荒漠草地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杨晶晶,张青青*,吐尔逊娜依·热依木,阿马努拉·依明尼亚孜,雪热提江·麦提努日
    2020, 22(7):  166-173.  DOI: 10.13304/j.nykjdb.2019.0116
    摘要 ( )   PDF (22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新疆天山北坡伊犁绢蒿荒漠退化草地为研究对象,在游牧和定居样地设置轻度放牧、重度放牧2个梯度,研究游牧和定居对伊犁绢蒿荒漠草地土壤性质、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游牧样地土壤有机碳、速效磷含量显著高于定居样地(P<0.05),且游牧轻度放牧样地含量最高。土壤样品中共检测到590 662条有效序列数,7 124个OTUs,其中包括8个真菌门337个属,子囊菌门、担子菌门为优势菌门。游牧和定居样地的优势菌属分别为菌刺孢属和青霉属,占比分别为4.52%和3.84%,未鉴定菌属相对丰度分别达到了41.73%和54.31%。游牧轻度放牧样地真菌群落Chao1丰富度指数显著高于定居轻度放牧样地,分别为730.350和497.446,Shannon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速效磷与子囊菌门、接合菌门呈显著正相关,与未鉴定门呈显著负相关;土壤全磷、速效磷与球囊菌门以及土壤全氮、速效氮与罗兹菌门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综上,游牧轻度放牧土壤真菌信息较为丰富,可为伊犁绢蒿荒漠退化草地的恢复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与技术创新
    cry1A基因通用检测方法的建立
    董美,胡晓颖,孟丽霞,宛煜嵩,刘卫晓,金芜军,李亮*
    2020, 22(7):  174-180.  DOI: 10.13304/j.nykjdb.2019.0330
    摘要 ( )   PDF (24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ry1A基因编码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晶体蛋白,是转基因植物使用最为广泛的抗虫基因,包括cry1Ab、cry1Ac、cry1A.105、cry1Ab/Ac等类型,cry1A基因为靶标的检测方法在转基因植物安全监管与检测中尤为重要。虽已建立数种cry1A基因检测方法,但均因该基因间序列差别较大而无法覆盖大部分转化体。由此,采用简并引物的策略,开发了一种cry1A基因通用检测方法,检测能力覆盖了常见的16种含cry1A的转化体,开发过程包括实验室内部方法建立和实验室间循环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引物终浓度04 μmol·L-1,退火温度64 ℃的条件下,能够特异性检测样品中含有的cry1A基因,检出限为01%。开发的cry1A基因检测方法参数全面,重复性和重现性良好,为国内外转基因成分监管与检测提供方法参考。
    免疫亲和净化-光化学衍生液相色谱检测不同样品中的黄曲霉毒素
    华丽霞,曾华兰,蒋秋平,何炼,叶鹏盛*,张小军,韦树谷,张小红,张敏,王明娟,何晓敏,陈超
    2020, 22(7):  181-187.  DOI: 10.13304/j.nykjdb.2019.0393
    摘要 ( )   PDF (13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T)是一类具有高毒性的真菌毒素,常见的有AFTB1、AFTB2、AFTG1、AFTG2。对黄曲霉毒素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利用免疫亲和净化结合光化学柱后衍生液相色谱的方法对油脂类、坚果类及黄曲霉菌株培养物3种类型样品中的AFTB1、AFTB2、AFTG1及AFTG2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探索该方法对不同类型样品的净化及检测效果。结果表明:免疫亲和柱对3种类型样品的净化效果良好,能特异性对黄曲霉毒素进行吸附,没有明显的干扰峰。经过光化学衍生反应装置衍生后,4种黄曲霉毒素在25 min内得到良好的基线分离,AFTB1、AFTG1在0.1~40.0 ng·mL-1的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AFTB2、AFTG2在0.03~12.0 ng·mL-1的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利用免疫亲和净化-光化学衍生液相色谱法不仅能准确检测出油脂类及坚果类样品中的黄曲霉毒素,还能用于监测黄曲霉菌株的产毒情况及毒素积累规律,可为黄曲霉毒素的研究与防控提供重要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