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机采棉株行距配置与缩节胺(1,1-dimethyl-piperidinium chloride, DPC)剂量是构建棉花合理个体与群体结构、提高产量的重要手段。以‘源棉11号’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在密度一致的条件下,主区设置76 cm等行距、(66+10) cm宽窄行2个株行距配置模式,副区设置270、410、550和690 g·hm-2 4个缩节胺用量,研究不同处理对棉花主茎生长速度、株型结构、冠层特性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同等缩节胺处理下,76 cm等行距模式提高了棉花主茎日增长量与主茎节间长度,增加了棉花下部果枝夹角与上部果枝长度,降低了下部果枝长度与上部果枝夹角,叶面积指数在冠层垂直方向上分布合理,提高了棉花单株结铃数、单铃重与皮棉产量;相同种植模式下,棉花的主茎日增长量、各部位主茎节间长度、上部果枝第1果节间长度均与缩节胺剂量呈反比,各部位的果枝夹角均随缩节胺剂量的增加先增后降,增施缩节胺能一定程度上降低棉花叶面积指数。结合棉花株型和产量对比分析,建议76 cm等行距配置模式的棉花全生育期缩节胺喷施量为550 g·hm-2、(66+10) cm模式的棉花缩节胺喷施剂量为410 g·hm-2,可获得较理想产量。以上结果为新疆机采棉的株行距配置的选择以及化控管理措施的运用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