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4年 第2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4-01-15
    上一期   
    农业创新论坛
    中国消费者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及行为选择研究
    魏凯双, 辛翔飞, 王济民
    2024, 26(1):  1-8.  DOI: 10.13304/j.nykjdb.2023.0272
    摘要 ( )   HTML ( )   PDF (46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判消费者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知及行为选择对有效传递供给端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深化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畜牧业兴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系统梳理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我国消费者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了解、偏好、评价、支付意愿及购买行为。发现我国消费者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程度高,但了解程度较低,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评价并不乐观;虽然消费者愿意为高质量安全的畜产品支付一定的溢价成本,但其需求和偏好与实际行为选择存在偏差;消费者的社会人口特征及其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知和评价、对产品认证系统的信任程度等因素是影响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同时,随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消费环境与需求发生了较大变化,近年来关于消费者对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的研究相对缺乏,需要进行新的研判, 以便为政府部门管理和指导行业生产消费,以及供给端经营主体正确了解并匹配消费者偏好提供科学支撑。

    非洲猪瘟对东南亚生猪产业的影响及启示
    林挺, 李鹏程, 浦华, 朱增勇
    2024, 26(1):  9-17.  DOI: 10.13304/j.nykjdb.2022.0809
    摘要 ( )   HTML ( )   PDF (117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9年以来非洲猪瘟的爆发和持续传播给亚洲生猪产业造成严重损失,非洲猪瘟的有效防控直接关系产业的稳定。通过分析东南亚地区非洲猪瘟疫情形势、爆发原因以及对该地区两大生猪生产国(越南和菲律宾)生猪产业和市场的影响,评估非洲猪瘟防控、产业支持和市场调控政策的效果,结合我国疫病防控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和产业稳定政策优化建议,以促进我国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研究发现,规模化程度低、生物安全意识不高、行业管理困难、活猪为主的流通模式等是越南和菲律宾非洲猪瘟疫情爆发并持续蔓延的主要原因,在非洲猪瘟发生后,两国猪肉产量大幅下降,猪价先跌后涨,猪肉进口大幅增长,引发生猪产业链重大变化。借鉴两国的防控经验,我国在非洲猪瘟防控中应加强对中小规模户的扶持,促进其转型升级,加快提升产业规模化、组织化水平,提高疫情防控效果,强化基础兽医服务体系建设,提升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优化冻猪肉收储启动机制等措施,提高市场干预效果。

    生物技术 生命科学
    毕赤酵母外源蛋白分泌及折叠途径的改良进展
    路泽群, 刘宁, 张红莲, 王苑, 黄火清
    2024, 26(1):  18-27.  DOI: 10.13304/j.nykjdb.2023.0160
    摘要 ( )   HTML ( )   PDF (51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工业、农业和医药等领域常用的活性蛋白和工业酶大多数通过异源表达系统获得。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是优秀的外源蛋白表达宿主之一,以毕赤酵母为宿主的表达系统具有遗传稳定性好、翻译后修饰、蛋白表达和分泌水平高及生产成本低等优点,但在高效表达过程中外源蛋白过量聚集会导致目标蛋白不能正确折叠和有效分泌,从而影响蛋白表达水平。概述了通过信号肽优化、分子伴侣优化以及融合蛋白表达等分泌及折叠途径的改良,从而促进外源蛋白高效表达的研究进展。

    藜麦SOD家族基因的鉴定及其对混合盐碱胁迫的响应
    邓玉荣, 韩联, 王金龙, 韦兴翰, 王旭东, 赵颖, 魏小红, 李朝周
    2024, 26(1):  28-39.  DOI: 10.13304/j.nykjdb.2022.0558
    摘要 ( )   HTML ( )   PDF (322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是植物抗氧化系统的关键酶,在保护植物免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拟南芥SOD为基础,通过序列比对在藜麦基因组中鉴定出12个SOD基因,分别定位于细胞核、微体及线粒体,在11条染色体上不均匀分布,其编码蛋白质三级结构显示Cu/Zn-SODs与Fe-SODs为同源二聚体,Mn-SODs为同源四聚体。CqSOD基因内含子/外显子分布模式不尽相同,内含子数介于4~7个,保守基序差异明显。系统发育关系显示,SOD蛋白可分为Cu/Zn-SODs、Fe-SODs及Mn-SODs 3个亚族。此外,所有的CqFe-SODsCqMn-SODs启动子区都含有脱落酸激素反应顺式元件,CqSOD12与11个CqSOD蛋白及4个CqCAT蛋白存在相互作用。表达谱分析表明,12个CqSOD基因对混合盐碱及硝普钠均有较强响应。研究结果为SOD基因在植物发育和胁迫响应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棉花海陆回交群体盛铃期的光合特性及其生理基础
    李生梅, 庞博, 耿世伟, 宋武, 李红梅, 马茂森, 张茹, 王新燕, 高文伟
    2024, 26(1):  40-51.  DOI: 10.13304/j.nykjdb.2022.0343
    摘要 ( )   HTML ( )   PDF (270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棉花海陆回交群体盛铃期的光合特性及其生理基础,筛选海陆杂交后代高光效种质资源,以陆地棉‘系9’为母本、海岛棉‘新海16’为父本构建的115份BC4F2:4株系群体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在田间条件下的光合参数及生理生化指标,利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评价子代株系的育种潜力。结果表明,回交群体的15个性状变异丰富,变异系数在8.96%~51.09%,其中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水蒸气压亏缺、丙二醛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9个性状变异系数均在20%以上。相关性分析发现,海陆回交群体不仅在光合或生理生化指标各自内部存在显著相关性,在光合与生理生化指标之间也存在显著相关性,其中叶绿素相对值(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trnent, SPAD)与14个性状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构建出10个光合生理指标的最佳回归方程。主成分分析提取了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8.608%,第1和第4主成分有效解释群体生理指标,第2、第3和第5主成分有效解释群体光合性状。Ward.D层次聚类法将群体划分为4类,第Ⅰ、第Ⅱ、第Ⅲ和第Ⅳ类群占总材料的百分比分别为33.91%、10.43%、29.57%和26.09%,且第Ⅳ类群的30份材料是综合性状较好的棉花种质,可作为适合育种需要的高光效品系。研究结果为棉花高光效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及材料支撑。

    不同铁环境对蓝莓生长及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杨圣艳, 曹漫, 郭宝石, 杨超, 侯智霞
    2024, 26(1):  52-62.  DOI: 10.13304/j.nykjdb.2022.0490
    摘要 ( )   HTML ( )   PDF (163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铁(Fe)是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参与光合作用。为探究Fe对蓝莓(Vaccinium spp.)重要生命活动的影响,以蓝莓‘莱克西’为试验材料,设置正常铁(Na-Fe-EDTA)、只有难溶铁(Fe2O3)及缺铁(不外加任何铁元素)共3种铁环境,分析其苗木生长发育及其叶片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等的差异。结果表明,在难溶铁和缺铁2种胁迫环境下,蓝莓各生长指标、光合色素含量及SPAD值均显著低于正常铁环境(P<0.05),而难溶铁环境下蓝莓苗木的基生枝数量和生长量、地径、叶面积及叶片光合色素含量显著低于缺铁环境(P<0.05);正常铁环境中叶片PSⅡ实际光合效率高于难溶铁和缺铁环境,而光抑制程度显著低于这2种铁胁迫环境;难溶铁、缺铁环境中的蓝莓苗木叶片受损、叶片的光合能力减弱,其中难溶铁环境与缺铁环境相比,光系统中心转换效率更不稳定,叶片受光抑制程度最高;叶面积、单株生物量、基生枝生长量与各叶绿素荧光参数间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且叶片光合色素含量与SPAD值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但各光合色素和SPAD值与各荧光参数间相关性不显著。综上所述,难溶铁环境、缺铁环境使蓝莓苗木生长发育受抑制与该环境下造成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有关,胁迫环境下叶片PSⅡ反应中心光能的吸收和转换减弱,电子传递受阻,光合效率降低,为蓝莓铁素营养合理利用方式的深入挖掘提供参考依据。

    珊瑚菜果实形成与内源激素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路宁宁, 陈凌云, 杨太新, 杨树林, 刘国库
    2024, 26(1):  63-69.  DOI: 10.13304/j.nykjdb.2022.0528
    摘要 ( )   HTML ( )   PDF (45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明确珊瑚菜果实形成时期及其4种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分析果实形成与内源激素含量间的关系,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珊瑚菜果实发育过程中内源生长素(indole-3-acetic acid,IAA)、玉米素(zeatin,ZT)、赤霉素(gibberellin a3,GA3)、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的含量。结果表明,珊瑚菜果实形成过程可划分为乳熟期、中熟期和完熟期;其纵径和横径均呈现出快-慢-快的增长趋势;含水量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百粒重显著增加,至完熟期达2.66 g。在果实发育过程中,ZT和IAA含量均呈升-降-升-降的变化趋势;GA3含量呈降-升-降的变化,其中在果实完熟末期ABA含量达46.02 ng·g-1。相关性分析表明,ZT含量与果实横径呈显著正相关,与果形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其他性状间相关性不显著。上述结果初步揭示了珊瑚菜果实形成中各指标变化及其与4种内源激素的关系,为激素调控果实形成和提高粒重提供了理论依据。

    磷恢复对磷饥饿铜绿微囊藻光合色素和部分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贾滢暄, 张树林, 张达娟, 戴伟, 毕相东
    2024, 26(1):  70-77.  DOI: 10.13304/j.nykjdb.2022.0561
    摘要 ( )   HTML ( )   PDF (191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磷饥饿及磷恢复对铜绿微囊藻光合色素、藻胆蛋白和抗氧化酶等生理指标的影响,将其进行磷饥饿处理7 d后再进行磷恢复,检测磷恢复前后铜绿微囊藻的藻细胞密度、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藻蓝蛋白(phycocyanin,PC)、别藻蓝蛋白(allophycocyanin,APC)、藻红蛋白(phycoerythrin,PE)、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铜绿微囊藻磷饥饿处理7 d后,藻细胞密度为2.54×107 cell·mL-1,显著低于对照组(3.11×107 cell·mL-1)。磷恢复144 h后,处理组藻细胞密度为4.05×107 cell·mL-1,仍显著低于对照组(4.32×107 cell·mL-1);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和PC、APC、PE含量均呈现升高趋势,在144 h时分别达到5.96、1.44 μg·mL-1和0.031、0.02、0.065 mg·L-1;MDA、H2O2含量和SOD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均在48 h达到最大值,较对照组分别增加36.2%、47.7%、51.1%。由此表明,磷恢复后铜绿微囊藻的藻细胞密度、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和藻胆蛋白含量虽呈升高趋势,但难以恢复到对照水平;MDA、H2O2含量及SOD活性的变化也说明,从磷饥饿到磷恢复后铜绿微囊藻藻细胞受到氧化损伤,并对细胞膜系统产生破坏。

    真菌诱导子调控紫草素合成的分子机制探究
    李相吴, 刘自扬, 徐玉俊, 祝建波, 吴燕民
    2024, 26(1):  78-88.  DOI: 10.13304/j.nykjdb.2022.0622
    摘要 ( )   HTML ( )   PDF (398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真菌诱导子调控紫草素合成的分子机制,以新疆紫草无菌苗为试材,经尖孢镰刀菌、立枯丝核菌制备成的诱导子生物诱导后,对其根部进行RNA测序和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尖孢镰刀菌试验组差异表达基因1 735个;立枯丝核菌试验组差异表达基因1 043个。GO(gene ontology)分析发现,2个试验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过程、细胞组分中膜和分子功能中催化活性等生物学过程。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分析发现,2个试验组在植物与病原菌互作、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和苯丙素合成等通路均有大量差异表达基因富集。2个试验组差异表达情况相同的转录因子主要包括bHLH、AP2/ERF-ERF和LOB等,并发现参与紫草素合成及其正向调控的AeGHQH、AeDSH1、AeAP、AePAL、AeDI2、AePGT、AeHMGR、AeG10H基因在2个试验组均上调表达,其中尖孢镰刀菌试验组上调表达较显著。以上结果从分子水平探究了新疆紫草对真菌诱导子生物诱导的响应机制,为未来真菌诱导子应用于新疆紫草种植生产奠定了理论基础。

    智慧农业 农机装备
    基于多任务学习农作物叶片病害诊断方法
    郑果, 姜玉松
    2024, 26(1):  89-98.  DOI: 10.13304/j.nykjdb.2022.0650
    摘要 ( )   HTML ( )   PDF (136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快速、准确判别农作物叶片病害图像的病害类型及病害程度,提出基于多任务学习的诊断方法。引入通道和空间注意力模型,对经典的MobileNetV3网络模型进行改进,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特征金字塔的多任务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实现作物类型、病害类型和病害程度的精准识别。采用多种图像增强方法对农作物叶片病害图像进行扩展,对改进前后模型与其他图像识别模型在农作物病害叶片识别性能上进行对比试验,并探究在有无数据增强处理条件下不同模型的性能。结果表明:该模型在作物类型识别、病害类型识别与病害程度识别任务上,平均准确率比原模型分别提升1.38、2.24和2.03个百分点;召回率比原模型分别提升2.38、1.62和1.18个百分点;对比MobileNetV3,InceptionV3、YOLOv7模型,该模型在上述3个任务上平均识别准确率和召回率均达到最高。

    基于立木胸径生长率模型的乔木林碳汇潜力评估
    季文旭, 冯仲科, 张瀚月, 王媛
    2024, 26(1):  99-109.  DOI: 10.13304/j.nykjdb.2022.0815
    摘要 ( )   HTML ( )   PDF (241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树木生长产生巨大碳汇,对于缓解碳排放带来的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为准确评估森林碳汇,基于第6至第9次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建立北京市13个主要树种(组)4种形式的立木胸径年生长率模型,预测树木胸径变化的未来趋势,从而为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计算碳储量提供计算依据,最终获得2050年北京市乔木林碳储量和碳密度。结果表明:8个树种(组)胸径的年生长率模型R2都大于0.900,椴树的R2最高为0.960;除柳树、水胡黄(水曲柳、胡桃楸、黄菠萝)外的11个树种(组)RMSE都小于0.5 cm;除杨树、其他硬阔类和榆树之外,Bias都小于1.0 cm。胸径预测精度验证中整体R2较高,刺槐最高(0.951),其他硬阔类最低(0.766)。预测2050年北京市乔木林碳储量为42.71 TgC,碳密度为43.35 MgC·hm-2。基于胸径年生长率模型的树木生长模拟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未来北京市乔木林碳汇潜力评估的整体精度,能够为制定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实现2060碳中和目标提供基础。

    基于气候变量的苎麻产量SSA-BP预测模型
    王辉, 付虹雨, 岳云开, 崔国贤, 佘玮
    2024, 26(1):  110-118.  DOI: 10.13304/j.nykjdb.2023.0557
    摘要 ( )   HTML ( )   PDF (309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苎麻产量与生长期间的气候因子具有极高相关性,基于气候变量构建的苎麻产量预测模型能够有效精准预测最终产量。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具有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在作物产量预测建模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传统BP神经网络存在精度低、鲁棒性差等问题,可采用麻雀搜索算法(sparrow search algorithm,SSA)对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优化。基于2010—2019年苎麻长期定位试验采集的纤维产量、鲜皮产量和气候数据,分析气候因子在10年内的变化趋势及其对多年生苎麻产量的影响,对比构建的BP神经网络模型及优化后的SSA-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苎麻产量的性能,确定最佳的苎麻产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苎麻产量与季平均气温、季极端最高气温均值、季极端最低气温均值、季日照时数均值4项气候因子具有极显著相关关系。SSA算法能有效优化BP神经网络,基于SSA-BP的苎麻纤维产量预测模型和鲜皮产量预测模型的R2分别为0.591 3和0.679 1,高于BP神经网络的苎麻纤维产量预测模型(R2=0.405 7)和鲜皮产量预测模型(R2=0.551 8)。因此,SSA-BP模型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预测苎麻产量,对于苎麻生产的田间管理及统筹规划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动植物健康
    氟节胺与杀菌剂复配防治棉花枯萎病的增效药剂筛选
    郑德有, 左东云, 王巧莲, 吕丽敏, 程海亮, 顾爱星, 宋国立
    2024, 26(1):  119-124.  DOI: 10.13304/j.nykjdb.2022.0884
    摘要 ( )   HTML ( )   PDF (44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筛选有效防治棉花枯萎病的氟节胺与杀菌剂组合,并明确最佳药剂配比,以棉花枯萎病致病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为研究对象,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杀菌剂的毒力,采用Wadley的增效比率法评价复配剂的增效作用,通过室内盆栽试验验证其对棉花枯萎病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咯菌腈、嘧菌酯、枯草芽孢杆菌和氟节胺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0.219、0.725、6.013、55.971 mg·L-1。氟节胺与咯菌腈在复配比为10∶1时具有增效作用;氟节胺与枯草芽孢杆菌在复配比为10∶1、3∶1、1∶2和1∶3时均具有增效作用,其中复配比为1∶2时增幅最大;氟节胺与嘧菌酯复配无增效作用。室内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氟节胺与枯草芽孢杆菌按1∶2复配时棉花的病情指数最低,防治效果达77.11%,显著优于其他复配组合。综上所述,当棉花发生枯萎病时可使用氟节胺与枯草芽孢杆菌按1∶2复配进行防治。以上研究结果为防治棉花枯萎病提供了技术指导。

    北京欧文氏菌4个糖基转移酶活性测定及蛋白相互作用分析
    常晓宁, 郭金英, 荣成博, 谷彤彤, 刘宇
    2024, 26(1):  125-132.  DOI: 10.13304/j.nykjdb.2022.0736
    摘要 ( )   HTML ( )   PDF (151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京欧文氏菌(Erwinia beijingensis)可引起刺芹侧耳细菌性软腐病,为明确该病原菌中糖基转移酶的功能,以糖基转移酶基因为研究对象,构建重组表达载体进行表达纯化;并测定蛋白活性,分析蛋白间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获得4个可溶性蛋白。经亲和层析柱纯化获得MshA、WbnH2、EpsH及TuaG蛋白,活性测定显示4个蛋白均可以利用UDP-糖,并优先利用UDP-半乳糖。GST pull down证实WbnH2及TuaG蛋白分别与MshA及EpsH蛋白在体外具有相互作用。以上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北京欧文氏菌糖基转移酶基因功能奠定了基础。

    柴达木地区患根腐病枸杞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方泰军, 侯璐, 白露超
    2024, 26(1):  133-139.  DOI: 10.13304/j.nykjdb.2022.0530
    摘要 ( )   HTML ( )   PDF (194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枸杞受根腐病菌侵染后植株根组织与根际土壤中真菌与细菌群落结构以及多样性,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柴达木地区患根腐病枸杞的根组织和根际土壤样本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根际土壤中的细菌群落丰度略高于根组织,而真菌多样性和丰度在根际土壤和根组织样本中无显著差异。在门水平,细菌群落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相对丰度较高,真菌群落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的相对丰度较高;在属水平,细菌中以假单胞菌(Pseudomonas)为主,真菌中以枝孢属(Cladosporium)和被孢霉属(Mortierella)为主。相关性分析显示,细菌群落在根组织和根际土壤样本中差异较大,而真菌群落在根组织和根际土壤样本间相关性较高;枝孢属(Cladosporium)和被孢霉属(Mortierella)的相对丰度在根组织和根际土壤中均显著上调,初步推测这2属真菌可能与枸杞根腐病发病相关。

    食品质量 加工储运
    番茄味膨化虾片加工工艺优化及香气组分分析
    纪蕾, 李红艳, 王颖, 姜晓东, 刘天红, 李晓, 孙元芹, 刘洪军
    2024, 26(1):  140-153.  DOI: 10.13304/j.nykjdb.2022.0845
    摘要 ( )   HTML ( )   PDF (568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研究膨化虾片的最佳加工工艺条件,以木薯淀粉、南美白对虾为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优化法研究蒸煮时间、老化时间、切片厚度、干燥时间、油炸温度对产品膨化度和感官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膨化虾片的最佳加工工艺为: 蒸煮时间33.82 min,老化时间24.72 h,切片厚度1~2 mm,60 ℃下鼓风干燥4.95 h,180 ℃油炸。在此条件下,膨化虾片酥脆可口、咸鲜味浓厚、膨化效果好、蛋白质含量高且含油率合理。风味剖面感官分析表明,番茄味膨化虾片的风味评价较好,酥脆感和油脂香得分较高,甜味适中,但略有油腻感,在控油方面还有改进空间。扫描电镜分析结果证实,油炸前虾片的空隙、孔容、孔径较大,因此油炸后产品酥脆可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分析得出,油炸前虾片中风味物质有21种,萜烯类、醇类、醛类物质相对含量占总香气组分的比重较大;油炸后有20种,酸类、酯类、醛类物质相对含量占总香气组分的比重较大。以上结果为番茄味膨化虾片的产业化应用提供了试验及理论基础。

    不同腌渍条件下金枪鱼肉的热物性及解冻速率研究
    邱浩冉, 郑钰倩, 陈祥庆, 焦阳
    2024, 26(1):  154-162.  DOI: 10.13304/j.nykjdb.2022.0630
    摘要 ( )   HTML ( )   PDF (274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腌渍对延长水产品保质期和保持其品质具有重要意义,腌渍后水产品的冷冻后解冻工艺需根据原料热物性变化进行探索。以黄鳍金枪鱼为研究对象,将鱼片在质量体积分数为0.00%(对照)、1.44%、2.88%、5.75%与11.50%的NaCl水溶液中腌渍2 h,测定其不同温度下的密度、比热容、热导率与介电特性,并分别进行冷藏解冻与射频解冻。结果表明:随着盐水中NaCl质量体积分数增大,鱼肉密度先减后增,比热容和热导率逐渐降低,介电常数与介电损耗均逐渐升高;腌渍后金枪鱼的冷藏解冻与射频解冻的速率均随NaCl水平增加而降低,射频解冻速率远高于冷藏解冻;冷藏解冻的均匀性优于射频解冻,而射频解冻均匀性随NaCl水平升高有所改善。研究结果为腌渍金枪鱼的射频解冻工艺探索打下了基础,未来可进一步改善均匀性以提高解冻品质。

    生物制造 资源生态
    田间管理措施对滨海盐渍地区中低产田生产力的影响
    王韵弘, 苗琪, 李俊超, 王红叶, 张济世, 崔振岭
    2024, 26(1):  163-172.  DOI: 10.13304/j.nykjdb.2022.0565
    摘要 ( )   HTML ( )   PDF (222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提高滨海盐渍化农田农业生产力的集约化种植方案,从2015年开始在山东省垦利区开展田间定位试验,综合考虑施肥量、施肥时期、种植密度、土壤改良剂等措施,试验设置农户习惯(farmer’s practice,FP)、土壤改良(improved soil management,ISM)、作物调控(improved crops management,ICM)和土壤作物综合调控(integrated soil crop management,ISCM)4个处理,追踪小麦关键生育期的群体动态变化,分析小麦、玉米收获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植株的氮磷钾养分吸收量,调查小麦、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比较作物生产净收益、收获期0—20 cm土层的土壤脱钠率和钠吸附比。结果表明,相较于FP处理,ISM显著增加了小麦和玉米收获期穗数,最终产量分别提高25.2%和10.0%,净收入提高7.8%。此外,ISM处理土壤脱钠率达78.6%;ICM处理显著提高了小麦和玉米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相较FP处理产量分别提高17.8%和10.7%,净收入增加19.3%;ISCM处理获得试验条件下小麦、玉米最大产量,分别为11.96和10.83 t·hm-2,净收入比FP处理提升20.8%,土壤脱钠率达82.9%。ISM处理能显著降低滨海盐渍土的钠离子含量,提高小麦玉米养分吸收能力并增加产量;ICM处理虽然增产效果低于ISM处理,但较低的投入成本能够获得更高的净效益。综合来看,ISCM处理能够协同实现土壤质量提升、作物增产和经济效益增加,是该研究条件下最优管理实践方案。研究结果可为区域中低产田产能提升提供技术理论支撑和示范样板。

    播种方式对旱地春小麦产量、干物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房彦飞, 罗晓颖, 唐江华, 孙婷婷, 王鲁振, 唐甜, 徐文修
    2024, 26(1):  173-181.  DOI: 10.13304/j.nykjdb.2022.0718
    摘要 ( )   HTML ( )   PDF (170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提高新疆旱地春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筛选出适宜的播种方式,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置传统平作(T1)、起垄沟播(T2)、起垄覆膜沟播(T3)3个播种方式,研究不同播种方式下旱地的土壤含水量及春小麦的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干物质量、产量,并进一步比较土壤贮水量、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等。结果表明,在抽穗期之前,T2和T3处理均可显著增加旱地春小麦的LAI和干物质量;在抽穗期之后,T3处理较T2和T1处理更有利于提高旱地春小麦的LAI和干物质量。同时,T3处理可显著提高拔节期土壤0—80 cm土层的含水量和贮水量,分别较T2、T1处理显著提高32.09%、34.64%和38.20%、38.85%;T3处理降低了播种—拔节期土壤耗水量,增加了拔节期—收获期的土壤耗水量,有利于植株中、后期的生长发育。T3处理可提高旱地春小麦的有效穗数、单穗粒数、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降水利用效率,其中产量最高为2 474.43 kg·hm-2,较T1、T2处理分别显著增加50.13%和50.47%;水分利用效率和降水利用效率分别显著提高48.99%、51.02%和49.41%、50.15%。综上所述,起垄覆膜沟播有利于小麦增产和水分高效利用,为新疆旱地春小麦蓄水保墒和高产高效提供了理论依据及技术参考。

    半干旱风沙草原区盐湖植物防护体系土壤理化性状特征
    郭靖捷, 任晓萌, 蒙仲举, 王涛, 祁帅, 宋佳佳, 宝孟克那顺, 韩胜利
    2024, 26(1):  182-192.  DOI: 10.13304/j.nykjdb.2022.0674
    摘要 ( )   HTML ( )   PDF (386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植物防护措施对半干旱风沙草原区土壤的改良效应,以查干淖尔盐湖植物防护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结合室内试验的方法,测定不同区域土壤理化性质,分析0—30 cm深度土壤含盐量、土壤酸碱度、土壤粒径组成、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查干淖尔盐湖植物防护体系营造建设20年后,在防护带阻挡风蚀物质和植物改善土壤的协同作用下,原有高盐强碱土壤环境出现了显著变化。与干涸湖心相比,植物防护体系内各样地pH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碱蓬防护带内土壤含盐量降低75.34%;碱蓬防护带内土壤粘粒和粉粒含量增幅明显,较干涸湖心分别增加51.60%和22.14%,粗砂含量较干涸湖心降低72.06%;碱蓬防护带内土壤速效钾、速效磷、有机质含量较高,分别是干涸湖心的86%、39%、55%;过渡带白刺灌丛速效氮含量较高,为干涸湖心的28%。总体上各养分含量与粘粒和粉粒呈显著相关(P<0.05)。历经20年的营建,碱蓬防护带内土壤速效钾、速效磷、有机质含量较建设初期明显增长,表明植物防护体系对土壤具有明显的改良作用。研究成果为盐湖植物防护体系防护效应评价提供数据支撑,并为半干旱风沙草原区干涸盐湖风蚀控制和区域植被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及肥力因子的影响
    曾婷, 侯萌, 王耀, 彭博, 汤博宇, 赵晓蕊, 隋跃宇, 焦晓光
    2024, 26(1):  193-200.  DOI: 10.13304/j.nykjdb.2022.1046
    摘要 ( )   HTML ( )   PDF (241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揭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纤维素酶活性(soil cellulase activity,SCA)和土壤肥力因子的影响,阐明土壤肥力因子与SCA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在黑龙江省海伦市,选择土地利用类型为旱地和有林地的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通径分析方法,阐明土壤肥力因子对SCA的正负效应。结果表明,有林地土壤的有机碳、全氮、全磷、含水率、SCA极显著高于旱地;旱地土壤的pH极显著高于有林地。相关性分析表明,旱地土壤SCA与有机碳、全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有林地土壤SCA与有机碳含量和土壤含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性,与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土壤pH、全氮和含水率是直接显著影响旱地土壤SCA的重要因子, 有机碳和全氮对SCA产生间接负效应;有机碳、全氮是决定有林地土壤SCA的主控因子。土壤肥力因子与SCA在旱地与有林地间存在极显著差异,旱地土壤肥力水平与SCA劣于有林地,说明该区域旱地存在长期高强度人为利用,导致旱地的养分状况发生退化,水分减少。

    不同架式对‘南太湖特早’葡萄果实香气成分及品质的影响
    张海军, 张娟, 贾毅男, 王江龙, 冯丽
    2024, 26(1):  201-213.  DOI: 10.13304/j.nykjdb.2022.1019
    摘要 ( )   HTML ( )   PDF (257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索不同栽培架式对葡萄果实香气成分和品质的影响,以温棚种植的倾斜棚架栽培与常规“厂”字形栽培(CK)的6年生‘南太湖特早’葡萄为试验材料,对倾斜棚架不同结果部位(前部,C1;中部,C2;后部,C3)的果实性状、挥发性香气物质进行评价,利用FlavourSpec?气相离子迁移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e,GC-IMS)对‘南太湖特早’葡萄进行香气成分分析,测定树体和浆果的相关理化指标。结果表明,‘南太湖特早’葡萄采用倾斜棚架栽培,与棚架其他结果部位及CK相比,从C1部位开始结果枝基粗依次增加,C1浆果的糖酸比适宜,花色苷含量最高,为438.69 mg·L-1,比C2、C3和CK分别增加21.4%、108.1%和8.9%。棚架各结果部位的酯类、醇类和醛类香气总量均高于CK,酯类香气物质C1最高,为4 944.24 μg·L-1,比C2、C3和CK分别增加1.5%、21.9%和37.9%;醇类香气物质总量C1最高,为15 930.07 μg·L-1,比C2、C3和CK分别增加了5.8%、7.7%和1.3%,但各结果部位与CK差异均不显著(P>0.05);C1结果部位的醛类总量最高,为8 865.41 μg·L-1,比C2、C3和CK分别增加1.5%、6.6%和17.2%。结果部位C1处的挥发性香气物质丁酸甲酯、(E)-2-己烯醇和α-蒎烯的香气活性值最大,可作为葡萄主要的呈香物质,C1、C3和CK浆果中的挥发性香气种类含量较多,香气更加突出;C1在甜香味上表现更加典型、浓郁。不同架式不同结果部位的‘南太湖特早’葡萄表现出不同的香气特征和风味,研究结果为‘南太湖特早’葡萄的栽培架式选择和风味机理的形成提供理论参考。

    土壤含水率对豫中植烟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的影响
    刘威, 赵园园, 陈小龙, 史宏志
    2024, 26(1):  214-225.  DOI: 10.13304/j.nykjdb.2022.0810
    摘要 ( )   HTML ( )   PDF (422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揭示豫中典型浓香型烤烟产区植烟土壤氮素矿化动态变化、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以及氮素循环功能基因对水分条件的响应特征,通过室内培养法研究50%(H-50%)、65%(H-65%)和80%(H-80%))持水量条件下,河南许昌植烟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差异。结果表明,H-65%处理土壤的无机氮矿化量及矿化速率均高于其他处理。在土壤细菌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厚壁菌门(Firmicu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为优势菌门(相对丰度>3%),其中,H-80%处理中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其他处理;H-50%处理中放线菌门、绿弯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土壤真菌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占土壤真菌总OTU(operational taxonmic units)数的90%以上,其相对丰度随土壤含水率增加呈倒“V”的变化趋势。LEfSe(LDA effect size)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在细菌属水平共检测出6种活性生物标志物(LDA值>3.5)。细菌群落具有丰富的功能多样性,一级功能层表现为代谢方面较活跃,二级功能层的功能基因丰度在不同含水率条件下发生明显变化;与固氮过程相关的固氮酶基因nifKnifDnifH的相对丰度在不同处理中表现为H-50%>H-65%>H-80%,反硝化过程相关基因norBnirKnosZ的相对丰度均在H-65%处理最高。综合来看,合理调控土壤含水率可以有效调节豫中烟区土壤氮素矿化动态、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以及氮循环相关功能基因的丰度。

    祁连山区青海云杉林碳汇特征及调控因子
    裴薇薇, 杨喆, 王云英, 王新, 杜岩功
    2024, 26(1):  226-233.  DOI: 10.13304/j.nykjdb.2022.0513
    摘要 ( )   HTML ( )   PDF (173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祁连山区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固碳场所。为准确评估祁连山区青海云杉林生态系统生长季碳汇特征,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并结合增强回归树模型与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生长季其碳通量变化特征及其环境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青海云杉林生长季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t ecosystem carbon exchange, NEE)日变化呈“V”型,CO2通量变化范围在-0.71~0.08 mg CO2·m-2·s-1,季节尺度NEE变化范围在-20.93~11.75 g C·m-2,月均碳吸收量(188.27±17.85) g·m-2,生长季累积碳吸收941.34 g·m-2。增强回归树模型揭示植被指数对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相对贡献率最高,为50.3%,其次是净辐射,为15.9%。结构方程模型表明,植被指数与相对湿度对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的直接作用系数分别为0.61与-0.17。多元逐步回归模型表明植被指数与相对湿度对NEE具有显著影响(R2=0.74, P<0.01)。随着植被指数增加,祁连山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显著增强。结果为准确评估祁连山区青海云杉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