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2年 第24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22-08-15
    上一期   
    农业创新论坛
    柬-中热带生态农业合作示范园区的创新机制与模式研究
    安昭丽, 杨东群
    2022, 24(8):  1-8.  DOI: 10.13304/j.nykjdb.2021.0777
    摘要 ( )   HTML ( )   PDF (126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对外投资农业园区取得了较快发展,但存在跨境经营人才缺乏、东道国营商信息不对称、人文环境陌生、融资困难等问题。以海南省柬-中热带生态农业合作示范园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总结其成功经验为:充足的前期调研、企业抱团合作、尊重当地生态环境和风俗习惯。其主要创新机制包括:形成“一核、多园、N基地”有序发展路径;长短产业结合,自有资金快速循环;注重人才培养,降低管理风险等。其发展模式为“长短产业结合,产业链闭环发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园区目前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5条政策建议。深入研究我国对外投资发展较好的园区,总结其创新机制和模式,可以为其他农业对外投资园区提供借鉴,通过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使农业对外投资园区的发展尽快融入当地的生产和消费市场,这对于推动我国对外投资农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不同经营规模下绿豆产业生产技术效率分析——以吉林省白城市绿豆生产为例
    麻吉亮, 张蕙杰, 李宁辉, 岳慧丽
    2022, 24(8):  9-17.  DOI: 10.13304/j.nykjdb.2022.0381
    摘要 ( )   HTML ( )   PDF (83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积极发展杂粮杂豆产业,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对于提高我国绿豆增产潜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我国绿豆产业的发展现状,并使用DEA-Tobit两阶段模型,基于吉林省白城市233户农户绿豆种植微观数据,分析了不同经营规模绿豆种植综合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样本中综合技术效率平均值为0.49,综合技术效率与经营规模呈现“倒U型”关系;不同经营规模下综合技术效率影响因素的显著程度不同,其中小规模与中规模农户更倾向于“经验农业”的种植模式,大规模农户更倾向于“现代农业”的种植模式。基于以上结果,提出应提升绿豆生产适度规模化经营水平、适度加强机械社会化服务供给、持续加强对绿豆种植户的科技培训等政策建议。

    生物技术 生命科学
    花青素玉米的育种进展
    杨文竹, 陈茹梅
    2022, 24(8):  18-24.  DOI: 10.13304/j.nykjdb.2021.0740
    摘要 ( )   HTML ( )   PDF (137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花青素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水溶性色素,也是常见的抗氧化物质。近年来,花青素在抗炎、防衰老等方面的保健功能逐渐得到关注和认可,随着甜、糯类型鲜食玉米市场需求和种植面积的逐年增加,富含花青素的鲜食玉米格外受消费者的欢迎。除了鲜食,花青素玉米还可以作为原材料进行工业提取,提取的花青素应用广泛。近几年,花青素玉米的育种发展迅速,并且在基因工程育种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玉米花青素的合成代谢调控途径、用途和市场前景、常规品种选育及基因工程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阐述,为花青素玉米未来的开发、育种方向选择提供借鉴。

    基因编辑猪的研究现状
    翟利敏, 李文通, 冯政, 李华, 裴杨莉
    2022, 24(8):  25-34.  DOI: 10.13304/j.nykjdb.2021.0671
    摘要 ( )   HTML ( )   PDF (63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猪是重要的农业经济动物,猪肉是人类获得蛋白质营养物质的主要途径之一。与此同时,猪在解剖学、生理学及遗传背景、疾病特征等方面与人类极为相似。因此,猪既是农业动物生产性状改良的重要对象,又是人类疾病、异种器官移植等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对象。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操作简单、运用广泛且安全的新型编辑技术,可以快速获得单碱基编辑、基因敲除或敲入的细胞系,并通过体细胞克隆等技术获得基因编辑猪。综述了基因编辑猪的制备及其在农业及医学领域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猪的农业生产性状改良和医学研究提供参考。

    利用90K芯片分析烟农74(11)小麦衍生品种(系)的遗传关系
    翟晓灵, 王瑞霞, 张连, 焦娟, 李玉刚, 王圣健, 亓晓蕾, 盖红梅, 张胜全
    2022, 24(8):  35-43.  DOI: 10.13304/j.nykjdb.2021.1049
    摘要 ( )   HTML ( )   PDF (187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麦种质烟农74(11)是20世纪70年代烟台农业科学院选育的小麦育种中间材料,衍生了鲁麦14、鲁麦13、烟农19等多个大面积推广品种,并以这些品种为育种亲本,选育出多个国审小麦品种,是近期山东省小麦育种的基础。选用烟农74(11)种质衍生品种(系)62份、非烟农74(11)种质衍生品种(系)58份,共计120份实验材料,采用小麦90K芯片,分析了供试材料的遗传关系。共获得26 026个有效SNP位点,其中A、B、D基因组各占32.17%、40.69%和7.64%。供试群体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18~0.31,平均为0.25,低于SSR标记揭示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了全部材料组(组Ⅰ)和烟农74(11)衍生材料组(组Ⅱ)遗传相似性系数,发现组Ⅰ材料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在0.61~0.70的占59.44%、0.71~0.80的占32.98%、≥0.91的占0.80%;组Ⅱ的遗传相似性系数在 0.61~0.70的占26.77%、0.71~0.80的占53.22%、0.81~0.90的占17.26%,≥0.91的占2.75%,这表明烟农74(11)种质衍生后代间的遗传关系比较狭窄,需要拓宽遗传基础。此外,对几个经典小麦杂交组合进行了遗传相似性系数分析,发现子代和上缘亲本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68~0.87,平均为0.79;姊妹系间为0.84~0.87,父母本间为0.65~0.71。通过经典组合分析并结合当前小麦遗传关系狭窄的现实,建议在中短期育种目标中,双亲遗传相似性系数最好控制在0.8以下;在中长期育种目标中,双亲遗传相似性系数最好控制在0.7以下。

    小麦热激蛋白基因TaHSP90-1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陆青, 梁婷, 王伟伟, 汪德州, 吴娴, 王小燕, 唐益苗
    2022, 24(8):  44-54.  DOI: 10.13304/j.nykjdb.2022.0393
    摘要 ( )   HTML ( )   PDF (775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热激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的应激蛋白,在植物响应逆境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进一步了解小麦HSP90-1基因并探究其相关生物学功能,搜索小麦基因组序列数据库,获得了小麦A、B、D 3个基因组上的同源序列,根据其染色体位置分别命名为TaHSP90-1-ATaHSP90-1-BTaHSP90-1-D,通过同源克隆从12个小麦品种中得到TaHSP90-1 DNA序列。序列分析表明,TaHSP90-1-ATaHSP90-1-BTaHSP90-1-D分别含有2 121、2 136和2 130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分别编码707、712和710个氨基酸;其蛋白序列C端均含有1个HSP90结构域,为HSP家族HSP90亚家族成员。TaHSP90-1在不同小麦品种中存在SNP位点,分别位于TaHSP90-1-B第2个内含子区域和TaHSP90-1-D启动子区域。系统进化分析表明,TaHSP90-1-A与二粒小麦处于同一分支;TaHSP90-1-BTaHSP90-1-D处于同一分支。顺式作用元件分析发现,TaHSP90-1-A、TaHSP90-1-BTaHSP90-1-D启动子区域均含有干旱响应元件(MBS element)和热响应元件(HSE element)。RT-PCR结果显示,TaHSP90-1-A、TaHSP90-1-BTaHSP90-1-D在苗期和成熟期的叶片中表达量较高。在干旱胁迫条件下,TaHSP90-1表达量在耐旱小麦品种中较高,为旱敏感小麦品种表达量的150倍;在热胁迫条件下,TaHSP90-1在热敏感与耐热小麦品种中均上调表达,其中,TaHSP90-1-ATaHSP90-1-D在耐热小麦品种中上调表达倍数更高。

    不同播期对谷子DUS测试性状的影响
    焦雄飞, 于晋, 冯乐勇, 郭耀东, 樊丽生
    2022, 24(8):  55-64.  DOI: 10.13304/j.nykjdb.2021.0610
    摘要 ( )   HTML ( )   PDF (337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现代育种技术的快速发展,品种更新日益加快,对谷子新品种权的保护迫切需要完善。以5个春谷品种、5个夏谷品种和5个杂交谷品种为试验材料,分3个播期种植,研究山西省忻州地区播期差异对谷子DUS(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谷子质量性状、假质量性状以及目测型数量性状均无显著影响;播期对谷子测量型数量性状的影响程度不同,各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大小顺序依次为:成穗茎数>出谷率>单码籽粒数>单穗重>穗颈长度>穗粗度>茎秆粗度>穗长度>倒2叶宽度>抽穗期>伸长节节间数>倒2叶长度>茎秆长度。在单个性状中,各品种受不同播期的影响程度也各不相同,穗颈长度受播期影响的品种最多,15个品种在3个播期下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倒2叶长度、成穗茎数、出谷率受播期影响的品种最少,每个性状均有12个品种存在显著差异(P<0.05)。播期对谷子DUS测试性状的影响存在差异,质量性状、假质量性状和目测型数量性状的稳定性高于测量型数量性状。上述结果为不同测试区科学合理筛选DUS测试标准品种提供了参考和理论依据。

    基于2b-RAD技术分析白化茶树品种(系)遗传多样性
    刘声传, 许应芬, 魏杰, 鄢东海, 陈智雄, 徐霖, 刘燕, 周玉锋
    2022, 24(8):  65-73.  DOI: 10.13304/j.nykjdb.2021.0621
    摘要 ( )   HTML ( )   PDF (202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揭示白化茶树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2b-restriction site-associated DNA,2b-RAD)对23份茶树种质(20份白化,3份常绿对照)进行测序,分析其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和群体结构。结果表明,共获得576 193 750条高质量测序数据和56 498个高质量SNPs。系统发育树和主成分分析表明,23份种质可分为3个类群,类群Ⅰ为1份来自贵州的大叶种,类群Ⅱ包含来自贵州的地方种质6份,类群Ⅲ包含来自浙江的14份种质和来自安徽、福建的2份种质。基于系统发育树,3个类群的遗传多样性参数均表现为:类群Ⅰ>类群Ⅱ>类群Ⅲ,类群Ⅰ和类群Ⅱ、类群Ⅲ之间分别呈现中、高度的遗传分化水平。综上所述,白化茶树品种(系)存在中、高度的遗传分化,不同地理来源的种质间遗传分化更大,为白化茶树种质鉴定、资源利用和育种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老班瑶药牛耳风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及其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分析
    严其伟, 梁湘兰, 陶秋云, 罗秋香, 郭松
    2022, 24(8):  74-86.  DOI: 10.13304/j.nykjdb.2022.0114
    摘要 ( )   HTML ( )   PDF (233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老班瑶药牛耳风叶绿体基因组的结构特征、系统进化以及密码子偏好性,以瑶药牛耳风为研究材料,对其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和组装。结果表明,牛耳风叶绿体基因组由大单拷贝区、小单拷贝区以及1对反向重复区组成,全长189 920 bp,包含118个基因,其中99个编码蛋白质的基因,11个tRNA基因,8个核糖体rRNA基因;共检测到71个简单序列重复(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位点。系统进化分析表明牛耳风与番荔枝属的刺果番荔枝(Annona muricata)亲缘关系最近。密码子偏好性分析表明,牛耳风的密码子偏好性较弱,且密码子偏好性主要受选择因素的影响,最终选出11个最优密码子,其中10个以A/U结尾,为瑶药牛耳风的系统进化研究等提供科学依据。

    智慧农业 农机装备
    植株自旋转多视角重建技术在小麦植株三维表型获取中的应用评估
    张文麒, 吴升, 郭新宇, 温维亮, 卢宪菊, 赵春江
    2022, 24(8):  87-98.  DOI: 10.13304/j.nykjdb.2022.0100
    摘要 ( )   HTML ( )   PDF (463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多视角重建技术的作物三维表型高通量获取系统成本低、获取效率高,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植物自旋转式拍摄平台易于搭建,但植物旋转过程中产生的抖动对点云三维重建和表型解析精度有一定影响。为评估旋转式多视角成像在小麦植株三维表型解析中的适用性,基于植物旋转设计了便携式小麦植株三维表型高通量采集系统,选取穗期不同品种的小麦植株作为实验样本进行点云重建,基于Hausdorff距离评价了重建点云的精度误差;并基于人工测量数据,对所提取的表型指标精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植物旋转式重建的点云与相机旋转式重建的点云有较高的一致性,点云精度差距基本控制在0.4 cm以下;获取的叶长、叶宽和株高的均根方误差分别为0.79、0.13和0.53 cm,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为3.26%、7.63%和0.74%,表明该方式适合穗期的小麦植株表型重建,具有较高的点云重建和表型提取精度,并为小麦植株表型评价提供了一种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基于YOLOv4网络的棉花顶芽精准识别方法
    刘海涛, 韩鑫, 兰玉彬, 伊丽丽, 王宝聚, 崔立华
    2022, 24(8):  99-108.  DOI: 10.13304/j.nykjdb.2021.0536
    摘要 ( )   HTML ( )   PDF (535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实现非接触、低成本、精准识别棉花顶芽,提出一种基于YOLOv4网络在复杂环境下对棉花顶芽进行精准识别的方法。利用K-means算法对棉花顶芽数据集进行聚类,优化先验框改善网络检测精度和速度,得到最优权值模型。对聚类前后模型以及与其他目标检测模型在棉花顶芽检测性能上进行了对比试验,并探究了顶芽在逆光和遮挡环境下,不同模型的检测性能。结果表明:该模型在测试集的平均检测精度(AP)、精确率(P)、召回率(R)、调和平均值(F1)比原模型分别提高0.36%、1.73%、0.52%、1.16%,单张图像平均检测时间缩短0.28 s;对比SSD、YOLOv3、Tiny-YOLOV4模型,该模型检测精确率和F1值最高,性能均衡;在自然场景处于逆光状态下,YOLOv4模型检测顶芽效果好于其他模型,且逆光环境对检测影响小;在遮挡条件下各个模型检测精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自走式木薯茎叶青贮饲料收获机作业性能研究
    何冯光, 邓干然, 崔振德, 郑爽, 李国杰, 李玲, 覃双眉
    2022, 24(8):  109-115.  DOI: 10.13304/j.nykjdb.2021.0392
    摘要 ( )   HTML ( )   PDF (142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木薯茎叶具有重要的青贮饲料价值,为了解决目前木薯茎叶青贮饲料机械化收获水平低问题,针对4JMG-190型自走式木薯茎叶青贮饲料收获机的田间作业性能进行研究。采用二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建立了圆盘割刀转速和前进速度与损失率和破头率的回归方程,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圆盘割刀转速和前进速度对损失率和破头率具有极显著影响,确定了最低损失率参数组合条件为圆盘割刀转速为500 r·min-1,前进速度为2.6 km·h-1,在此条件下,理论损失率为10.04%,理论破头率为6.19%。通过验证试验对最低损失率参数组合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损失率和破头率实际值与理论值的相对误差都在5%以内,优化结果可靠。该收获机满足木薯茎叶青贮饲料机械化收获作业要求,最低损失率参数组合可为其田间作业参数提供参考。

    动植物健康
    BC98-Ⅰ和B96-Ⅱ发酵液对马铃薯的防病促生作用及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郝变青, 马利平, 赵永胜, 石文鑫, 王建雄, 景玉川
    2022, 24(8):  116-123.  DOI: 10.13304/j.nykjdb.2021.0404
    摘要 ( )   HTML ( )   PDF (253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研究蜡状芽孢杆菌BC98-Ⅰ(Bacillus cereus,T1)和枯草芽孢杆菌B96-Ⅱ(Bacillus subtilis,T2)发酵液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采用平皿培养法研究T2及T1+T2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抑制作用,通过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研究T2及T1+T2对马铃薯的防病促生作用,探究发酵液T2及T1+T2大田灌根后对马铃薯病害的持续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种发酵液均能显著抑制马铃薯晚疫病病菌的菌丝生长;在盆栽和大田试验中,2种发酵液都能显著促进马铃薯植株的生长、提高马铃薯产量,植株最高促生率达54.74%,马铃薯最高增产率达35.51%;2种发酵液对马铃薯晚疫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最高防治效率达78.98%。另外,2种发酵液还能显著提高土壤中过氧化物酶、脲酶、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综上所述,发酵液T2及T1+T2不仅能提高马铃薯产量,还对马铃薯晚疫病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具有开发成抗马铃薯晚疫病生物农药的潜在价值,为山西地区马铃薯晚疫病的高效防治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棉花枯萎病菌及其培养条件筛选
    刘艳, 鲍红帅, 尚红燕, 王国宁, 张艳, 王省芬, 马峙英, 吴金华
    2022, 24(8):  124-132.  DOI: 10.13304/j.nykjdb.2021.0958
    摘要 ( )   HTML ( )   PDF (368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枯萎病是棉花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枯萎病菌的培养对枯萎病抗性鉴定至关重要。针对5个不同来源(河北曲周、鸡泽、保定、乌鲁木齐及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分别命名为QF、JF、BF、WF、PF)的枯萎病菌7号生理小种,设置了8种培养基及2个培养温度处理,研究菌的生长速率、产孢数及孢子的致病力,以筛选适宜的枯萎病菌及其培养条件。结果表明:枯萎病菌BF产孢量最大,棉花枯萎病感病品种冀棉11接菌QF、JF、BF以及WF 35 d后仍未发病或者发病不明显,PF致病力最强且使冀棉11在接菌后25~30 d出现枯萎病症状;Czapek固体培养基培养的菌落生长速率为1.29 cm·d-1,显著高于其他培养基;PSA-200固体培养基上培养的枯萎病菌产孢量显著高于PSA-75和Czapek,PSA-200总产孢量最大,Czapek总产孢量最小;Czapek液体培养基产孢数显著高于其他培养基且培养4 d为宜,但培养温度25和30 ℃之间产孢量差异不显著。该结果为棉花枯萎病菌筛选及其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基于响应面法的粘质沙雷氏菌BRC-CXG2发酵培养基优化
    李金荣, 周彤, 林一琪, 黄祚骅, 盛亮菁, 张飞萍, 吴松青
    2022, 24(8):  133-143.  DOI: 10.13304/j.nykjdb.2022.0422
    摘要 ( )   HTML ( )   PDF (560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将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应用在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防治上,对粘质沙雷氏菌的培养基配方进行了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粘质沙雷氏菌发酵培养基的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利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确定3个主要影响因素,通过最陡爬坡试验,结合Box-Behnken Design试验设计及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培养基组成成分,获得培养基最佳配方与发酵条件:葡萄糖23.27 g·L-1、蚕蛹粉22.37 g·L-1、酵母粉10 g·L-1、硫酸镁2 g·L-1、磷酸氢二钠3 g·L-1,氯化钠2 g·L-1;在28 ℃、150 r·min-1条件下发酵36 h,装液量体积分数为50 mL/250 mL,接种量4.73 %,pH 7.1~7.3。最后,根据最优培养条件验证发现优化后培养基中生长的菌落数为6.0×109 cfu·mL-1,是初始培养基的9.42倍,与模型预测值相符。研究结果为粘质沙雷氏菌的发酵生产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松材线虫病(pine wilt disease)的防治提供了新的途径。

    生物制造 资源生态
    贵州乌蒙山区设施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估与来源解析
    柴冠群, 刘桂华, 周玮, 张秀锦, 李龙品, 范成五
    2022, 24(8):  144-153.  DOI: 10.13304/j.nykjdb.2021.0890
    摘要 ( )   HTML ( )   PDF (70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评价贵州乌蒙山区设施蔬菜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和生态风险,选取研究区种植面积较大的4个设施蔬菜基地为研究对象,共采集144个大棚土样和68个露天土样,测定土壤pH及Cd、Hg、As、Pb、Cr、Cu、Zn和Ni含量,分析研究区设施菜地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和生态风险,并运用多元统计(简单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与剖面分异法综合分析研究区设施菜地耕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设施蔬菜种植会加速土壤酸化,与露天菜地土壤相比,设施菜地耕层土壤pH降低了0.24。研究区设施菜地与露天菜地耕作层土壤重度污染样点占比分别为53.57%与42.86%,中等以上生态风险样点占比分别为82.14%与57.14%,土壤Cd是研究区最主要的污染因子与生态风险因子。研究区设施菜地耕层土壤中As、Pb、Cr、Cu、Ni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风化,Cd、Hg、Zn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风化与农业投入品。综上所述,研究区设施菜地受重金属污染程度高于露天菜地,尤其应控制外源Cd、Hg、Zn的投入,并加强农产品重金属监测,为贵州乌蒙山区设施农产品安全生产提供了理论支撑。

    低磷胁迫对小麦镉吸收的影响
    贾睿琪, 郭子昂, 姚晨, 李璞, 腊贵晓, 陆夏梓, 郭虹妤, 李烜桢
    2022, 24(8):  154-160.  DOI: 10.13304/j.nykjdb.2022.0115
    摘要 ( )   HTML ( )   PDF (246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低磷胁迫下小麦根系生理和形态的变化及其对镉的吸收能力的影响,以Ca3(PO42作为磷源,通过砂培试验研究了在低磷胁迫下小麦根系形态和分泌物变化特征,以及这些变化对难溶态镉(CdCO3)的活化与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磷处理中,小麦地下部生物量显著低于对照,降幅为27.3%(P<0.05),根长度、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均显著变小(P<0.05)。此外,低磷胁迫下小麦地上部和地下部磷含量均显著降低,降幅分别为35.4%和23.1%(P<0.05),但是显著促进了难溶态磷的溶解(P<0.05)。同时还发现低磷胁迫显著提高了小麦植株Cd含量和Cd的总活化量,增幅分别为190.8%和82.8%(P<0.05)。低磷胁迫下培养基pH降低了0.3,同时根中草酸根和苹果酸根含量显著升高,增幅分别为1 588.1%和37.7%(P<0.05),由此可见,低磷胁迫下小麦通过分泌质子和羧酸根促进了磷的活化,并促进了Cd的活化,进而导致小麦Cd吸收的增加。这些结果阐明了低磷胁迫影响小麦Cd吸收的机制。

    刈割处理对再生稻头季全株生物量、青贮品质和再生季产量的影响
    陈元伟, 郑华斌, 王慰亲, 旷娜, 罗友谊, 邹丹, 唐启源
    2022, 24(8):  161-171.  DOI: 10.13304/j.nykjdb.2021.0117
    摘要 ( )   HTML ( )   PDF (52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研究再生稻齐穗后刈割时间和留桩高度对再生稻头季生物量、青贮品质和再生季产量的影响,在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区选取湘两优900和甬优4149为供试材料,设置刈割时间分别为齐穗后10(P10)、15(P15)、20(P20)、25(P25)和30 d(P30);留桩高度分别为10(H10)、20(H20)和30 cm(H30),研究不同处理下再生稻头季生物量、青贮品质和再生季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再生稻头季全株生物量随刈割时间的推迟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P25和P30处理的全株生物量显著高于P10和P20处理,V-score评分均在80分以上,且感官品质优良,发酵品质良好,相对饲用价值较高;留桩高度H10和H20处理头季的全株生物量显著高于H30处理,V-score评分均在80分以上,且感官品质优良,发酵品质良好,相对饲用价值较高;再生季产量随刈割时间的推迟呈现下降趋势,P10和P15 处理再生季的产量显著高于P20和P30处理;留桩高度H20和H30处理再生季的产量显著高于留桩高度H10处理。综上所述,以收获全株青贮饲料为主要目的时,头季宜采取齐穗后25~30 d、10~20 cm留桩高度的刈割处理,此时,生物量高,感官品质、发酵品质和营养品质较好;以收获再生季稻谷为主要目的时,头季宜采用齐穗后10~15 d、留桩20~30 cm的刈割处理,再生季产量较高。

    机采棉种植方式对不同株型棉花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李玲, 董合林, 李鹏程, 田立文, 李春梅, 马云珍, 张娜, 王芳, 徐文修
    2022, 24(8):  172-181.  DOI: 10.13304/j.nykjdb.2021.0122
    摘要 ( )   HTML ( )   PDF (66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不同株型棉花适宜的机采种植方式,以中棉所96A(株型较松散)和B9(株型紧凑)为材料,研究一膜三行(R3)、一膜四行(R4)、一膜六行(R6)机采种植方式下棉花叶面积指数、净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棉所96A在R3处理下叶面积指数、净光合速率表现较优,与其他2种种植方式相比,中棉所96A在R3处理下生殖器官干物质积累持续期延长5 d,籽棉产量分别提高了4.76%、6.73%。B9在R6处理下净光合速率水平较高,与其他2种种植方式相比,B9在R6处理下的生殖器官干物质积累持续期延长2 d,生殖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8.52%、4.23%,产量分别增加9.00%、12.16%。不同株型棉花的适宜机采种植方式不一致,较松散型中棉所96A适合一膜三行种植方式,紧凑型棉花B9适合一膜六行种植方式。

    播种量和播种方式对冬油菜养分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魏全全, 高英, 芶久兰, 张萌, 饶勇, 杨斌, 凡迪, 冯文豪, 肖华贵
    2022, 24(8):  182-191.  DOI: 10.13304/j.nykjdb.2021.0271
    摘要 ( )   HTML ( )   PDF (436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黄壤土条件下不同播种量及播种方式对冬油菜养分吸收及养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连续2年在贵州省黔西县黄壤田以‘阳光131’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播种方式为主区,设置撒播(SB)、条播(TB)和穴播(XB)3种方式;以播种量为副区,设置3.0、4.5、6.0、7.5和9.0 kg·hm-2共5个水平,测定不同播种量及播种方式下冬油菜生物量、养分吸收利用、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结果表明,相同播种量下,不同播种方式冬油菜的生物量、养分累积量、肥料利用效率和产量均表现为条播优于撒播和穴播;相同播种方式下,冬油菜的生物量、养分累积量、肥料利用效率和产量均表现为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以播种量为6.0 kg·hm-2时最高。TB6.0处理2年的生物量分别为9 798和10 351 kg·hm-2,较其他处理提高615~3 196和254~2 714 kg·hm-2;且氮、磷、钾的累积量分别平均为129.8、32.6和213.9 kg·hm-2,均高于其他处理;2年的平均产量为2 657 kg·hm-2,较SB6.0和XB6.0处理分别提高14.6%和7.6%。综上所述,在不间苗、不匀苗的情况下,条播为贵州冬油菜的最优直播方式,播种量以6.0 kg·hm-2为宜,研究结果为贵州黄壤田冬油菜的科学种植提供了理论和科学依据。

    NaOH预处理对青稞秸秆厌氧发酵特性的影响
    柳丽, 杜中平, 李屹, 陈来生, 韩睿
    2022, 24(8):  192-200.  DOI: 10.13304/j.nykjdb.2022.0304
    摘要 ( )   HTML ( )   PDF (474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提高青稞秸秆的综合利用率,采用NaOH对青稞秸秆进行预处理,研究不同水平NaOH和预处理时间对青稞秸秆厌氧发酵性能的影响,探讨NaOH在青稞秸秆厌氧发酵中应用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与未经处理的青稞秸秆相比,NaOH预处理可以显著提高青稞秸秆产甲烷性能(P<0.05),且产气速率快、发酵周期短。其中,5% NaOH处理12 h青稞秸秆的累积甲烷产量高于多数木质纤维素类废弃物,为250.03 mL·g-1,是优良的发酵原料。NaOH预处理增加了青稞秸秆中纤维素含量(13.37%~39.31%),并有效降解了木质素(12.89%~64.34%)和半纤维素(0.96%~30.30%)含量。表明NaOH预处理是提高青稞秸秆厌氧发酵产甲烷性能的有效方法。

    狐貉粪对黑水虻生长发育的影响
    齐淑新, 温晓蕾, 吉庭锋, 司增志, 赵春明, 乔亚科, 王艳敏, 蔡爱军, 张海华, 吉志新
    2022, 24(8):  201-206.  DOI: 10.13304/j.nykjdb.2021.0632
    摘要 ( )   HTML ( )   PDF (40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研究狐貉粪对黑水虻幼虫生长、预蛹及蛹的发育、成虫历期、饲料系数的影响,在温度20~25℃、湿度70%~80%的环境下,以狐貉粪为主料,添加不同比例的基础料(麦麸、豆粕与玉米面)进行饲喂。结果表明:30%发酵混合料+70%基础料处理下,老熟幼虫、预蛹、蛹的质量分别为156.0、108.8、60.2 mg,显著高于对照组,预蛹历期、蛹历期分别为7、6 d,相较于对照组显著缩短;30%发酵混合料+70%基础料的黑水虻成活率、化蛹率、羽化率都较高,分别为93%、88%、91%;50%发酵混合料+50%基础料处理组除幼虫体重显著低于30%发酵混合料+70%基础料处理组外,其他指标差异均不显著。综合分析认为,30%~50%发酵混合料对黑水虻生长发育最为适宜。

    海洋农业 淡水渔业
    基于卫星船位数据的北太平洋作业渔船分布及类型研究
    孙永文, 张胜茂, 唐峰华, 王书献, 樊伟, 范秀梅, 杨胜龙
    2022, 24(8):  207-217.  DOI: 10.13304/j.nykjdb.2022.0001
    摘要 ( )   HTML ( )   PDF (547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卫星数据可以准确获取实时船位,但不能直观反映渔船作业期间动态分布及其渔船类型。为了解北太平洋公海渔场分布及其渔船类型,基于2019年3—12月北太平洋渔船卫星数据及同期北太平洋围网渔船和鱿钓渔船的实际生产数据,采用局部空间自相关中的热点分析(hot spot analysis)方法,利用实际生产数据叠加验证,分析探讨渔船作业的动态分布变化及其识别情况。结果表明: 2019年北太平洋渔船作业主要分布于37°—44°N、154°—176°E;多数渔船在主要作业分布区域内先从西南移动至东北,再折返至西北,9月及之后再折返至西南方向;热点分布与实际鱿钓渔船作业点重叠率达83.7%,冷点分布与实际围网渔船作业点重叠率达78.1%。通过观察各月渔船分布整体轨迹变化,初判其热点分布应为鱿钓渔船,冷点分布应为围网渔船,但仍可运用其他技术手段或数据进一步验证及提高重叠率,如夜光遥感技术或结合渔船的水上移动业务标识码(maritime mobile service identifier,MMSI)对应验证渔船类型。该方法基于卫星渔船数据与生产数据直观展示渔船作业动态变化及两者重叠程度,可初步探索在研究区域中渔船的分布变动与渔船类型,为渔业可持续化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和相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