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2年 第24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2-11-15
    上一期   
    农业创新论坛
    特色热带作物技术集成驱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评价研究
    向华, 闫琰, 王秀东
    2022, 24(11):  1-12.  DOI: 10.13304/j.nykjdb.2022.0841
    摘要 ( )   HTML ( )   PDF (119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特色热带作物在促进我国乡村振兴和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中起着重要作用。以我国特色热带作物产业为研究对象,基于实地调研微观数据和FAO宏观统计数据,对中国特色热带作物生产情况及技术集成内涵进行了解释说明。运用PSM-DID方法检验了中国特色热带作物产业发展过程中农户参与“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技术项目”对降低生产成本的边际效应。研究发现,参与“木薯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技术项目”能显著降低化肥成本24.0%,显著降低约19.0%的人工成本和9.1%的农药投入成本。提出了构建人工微生物群落土壤质量监测系统、加强土壤健康状况调控技术的创新研发和加强特色热带作物种质资源有利基因挖掘等应对未来不确定性气候环境的对策建议。

    我国水产养殖与捕捞业“双碳”目标及实现路径
    李雪, 刘子飞, 赵明军, 徐乐俊, 孙慧武
    2022, 24(11):  13-26.  DOI: 10.13304/j.nykjdb.2022.0087
    摘要 ( )   HTML ( )   PDF (356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碳达峰、碳中和大背景下,设定和践行具有行业特色的“双碳”目标,对推动我国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和助力国家“双碳”战略具有现实意义。渔业以水产养殖与捕捞业为主要产业形式,具有碳源碳汇双重属性。基于已有碳排放和碳汇核算方法,探索中国水产养殖与捕捞业“双碳”目标及实现路径,分析发现:①2011—2020年,受产业规模扩大和“减船转产”政策双重影响,水产养殖与捕捞业的碳排放量先增后降,当前饲料投喂碳排放为水产养殖与捕捞业的首要碳源;②受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影响,水产养殖与捕捞业总碳汇波动上升,养殖碳汇超过捕捞碳汇;③水产养殖与捕捞业更偏碳源属性,超3 000万t碳未实现中和。综合中长期水产品需求压力和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形势,设定了符合水产养殖与捕捞行业特色的 “双碳”目标,并提出重点环节减排、扩大渔业增汇的技术路径以及探索渔业碳汇交易机制、强化政策支持引导的社会管理路径。期望助力我国水产养殖与捕捞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水产养殖与捕捞业由粗放、低效、高耗能向集约、高效、绿色产业转型,从而为促进产业发展和民众富裕提供有益参考。

    日本减少食物浪费的法规及其施策对中国的启示
    赵解春, 白文波, 赵立欣
    2022, 24(11):  27-34.  DOI: 10.13304/j.nykjdb.2021.0672
    摘要 ( )   HTML ( )   PDF (60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食物浪费问题是全球广泛关注的热点之一。日本作为中国的邻邦,其在减少食物浪费方面的政策措施对我国反对食物浪费行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日本从生产、流通到消费等各环节的食物浪费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梳理了日本对减少食物浪费基本方针和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逐步调整与推进,以及针对社会公共团体、个人消费和不同经营主体所采取的具体行动措施。结合我国现阶段的食物浪费现状提出了启示:建立和完善适用于我国国情和民情的减少食物浪费的法律法规;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节粮爱粮的社会氛围;采取促进多部门联合行动、大力发展先进技术和逐步推进等行动措施。

    生物技术 生命科学
    鸡交叉喙研究进展
    石雷, 孙研研, 李云雷, 白皓, 陈继兰
    2022, 24(11):  35-42.  DOI: 10.13304/j.nykjdb.2021.0799
    摘要 ( )   HTML ( )   PDF (168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交叉喙是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性状,目前已在全球至少12个鸡种中报道,包括商业品种和地方品种。交叉喙鸡刚出壳时喙形正常,但在随后1~2个月内逐渐呈现上下喙交错、咬合不全的交叉状态。交叉喙严重影响个体采食和饮水、降低生产性能、损害动物福利。交叉喙以下喙偏离中线为主,原因是单侧下颌骨支发育缓慢,LOC426217BMP4FIGNL1基因和脂蛋白脂肪酶、清蛋白等与该性状的发生相关。综述了鸡交叉喙表型特征、遗传方式和分子调控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深入解析该性状的遗传基础和降低发病率提供借鉴。

    大麦种质资源抗叶斑病评价
    孙逸凡, 黄志磊, 李葆春, 姚立蓉, 汪军成, 司二静, 杨轲, 孟亚雄, 马小乐, 王化俊
    2022, 24(11):  43-54.  DOI: 10.13304/j.nykjdb.2022.0183
    摘要 ( )   HTML ( )   PDF (120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明确不同大麦种质对叶斑病的抗性差异,筛选抗性种质材料和挖掘相关的遗传位点,在三叶期对200份大麦种质接种叶斑病强致病株Z14484,培养9 d后统计各材料发病情况,明确其抗病等级,进行抗性鉴定与评价。结合Illumina 9K SNP芯片,通过Structure和PLINK软件进行群体和显著位点分析,鉴定与性状显著关联的SNP位点。结果表明,供试大麦材料抗性差异显著,在ΔK=3水平上群体遗传结构可以分为3个亚群,分别包含100、67、33份大麦材料;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共检测到12个与大麦叶斑病抗性相关的位点,其中位于3H染色体上的11_11436和SCRI_RS_201075与大麦叶斑病抗性关联最大。研究结果为大麦叶斑病抗病基因定位与抗病育种提供参考依据。

    青藏高原不同气候区青稞品质差异
    甘子鹏, 徐海燕, 薛守业, 梁冰妍, 种碧莹, 李莉莎, 张博, 李小明, 刘桂民, 吴晓东
    2022, 24(11):  55-67.  DOI: 10.13304/j.nykjdb.2021.0545
    摘要 ( )   HTML ( )   PDF (807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稞是我国青藏高原重要的粮食作物,其品质很大程度上受气候的影响。为探究青藏高原不同地区青稞的品质差异及其与气候的关系,选择64个不同种植区的青稞籽实,测定7个营养品质指标并结合气候区的气候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明确不同气候区的品质差异,对不同气候区的青稞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祁连-青海湖气候区的平均温度显著高于昌都气候区;波密-川西气候区、藏南气候区、昌都气候区和祁连-青海湖气候区的降水量均显著高于柴达木气候区;祁连-青海湖气候区、柴达木气候区和藏南气候区的日照时数均显著高于波密-川西气候区。不同种植区青稞营养品质指标存在差异,粗蛋白含量在柴达木气候区最高,藏南气候区最低;β-葡聚糖、膳食纤维含量在柴达木气候区最高,昌都气候区最低;淀粉含量在波密-川西气候区最高,昌都气候区最低。对5个行政气候区进行综合评价,柴达木气候区青稞籽实营养品质最高,波密-川西气候区最低,较高的温度和较长的日照是决定青稞品质的关键因子。研究结果可为气候变化背景下藏区农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谷子SiCBL3对非生物胁迫响应特征分析
    赵晋锋, 余爱丽, 李颜方, 杜艳伟, 王高鸿, 王振华
    2022, 24(11):  68-75.  DOI: 10.13304/j.nykjdb.2022.0566
    摘要 ( )   HTML ( )   PDF (260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钙调磷酸酶B蛋白 (calcineurin B-like proteins, CBL)在植物逆境应答中起重要作用。前期研究表明谷子SiCBL3受干旱和盐的强烈诱导,因此对其进行系统分析。检索发现SiCBL3位于3号染色体,有2个转录本,均编码226个氨基酸,含3个典型的EF-hand功能域。亚细胞定位显示,SiCBL3蛋白主要位于液泡膜上。荧光实时定量PCR分析表明,SiCBL3广泛参与谷子苗期对PEG、盐、高温、低温和ABA等多种非生物逆境胁迫响应;SiCBL3在正常抽穗和灌浆期表达量较高,且在谷子拔节、抽穗和灌浆期干旱胁迫下被大量诱导。组织表达分析揭示,SiCBL3主要在地上部的倒2叶、茎杆、叶鞘、穗等器官中表达,而在地下部根中表达量较低;不同生育阶段SiCBL3在茎叶中表达量较高,在根中较低;灌浆期SiCBL3主要在倒2叶、茎、穗轴、叶鞘、籽粒等地上部组织中表达,而且在干旱胁迫下被大量诱导。这些结果表明,SiCBL3主要在地上部组织中高效表达,在生长中后期积极地参与植物对干旱等逆境胁迫响应,特别是在灌浆期干旱胁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研究结果为解析谷子CBL家族基因在逆境应答中的功能奠定基础。

    棉籽大小与形状关联标记发掘及候选基因筛选
    柯会锋, 孙正文, 王国宁, 孟成生, 吴立强
    2022, 24(11):  76-86.  DOI: 10.13304/j.nykjdb.2022.0341
    摘要 ( )   HTML ( )   PDF (253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棉籽在油脂、饲料加工等领域具有重要用途,且影响纤维产量和品质。为发掘棉籽性状遗传位点与候选基因,利用419份具有丰富遗传变异的棉花品种资源构成的自然群体,在2个年度鉴定其棉籽性状,结合群体重测序SNP基因型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发现,供试群体棉籽长度、宽度、长宽比、面积与周长等性状存在较大遗传变异,变异系数3.91%~9.55%;有7个SNPs在2年同时被检测到与棉籽大小和形状关联,有23个SNPs在1年与3个以上棉籽相关性状关联,其中D11染色体D11∶50561153在2年与粒宽、面积和周长关联,D12染色体D12:56031535在2年与粒长、面积和周长关联;同时,D05染色体在2年检测到4个与籽粒长宽比显著关联SNPs,A07染色体检测到10个与粒长、周长和面积关联SNPs,且单倍型间相关性状差异极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关联位点附近存在21个候选基因随棉花胚珠发育进程表达量呈现增加趋势,其中Gh_D05G0148编码乙烯调控反应的EBF蛋白(EIN3-binding F-box protein),该基因在棉花开花后1~35 d的胚珠中优势表达,且以开花后10 d表达量最高;同时,候选基因Gh_D05G0144编码胚珠发育相关YABBY转录因子,该基因在棉花开花后20~35 d的胚珠中表达量较高,推测与棉籽后期发育有关。以上结果为棉籽多性状同步改良提供了选择标记与基因,为实现纤维和棉籽性状同步遗传改良奠定了基础。

    黄瓜耐湿冷性苗期综合评价预测方程的建立
    丁圆圆, 王曦奥, 刘策, 李淑菊, 程智慧
    2022, 24(11):  87-96.  DOI: 10.13304/j.nykjdb.2021.0484
    摘要 ( )   HTML ( )   PDF (74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建立黄瓜耐湿冷鉴定评价体系,利用人工气候箱设置湿冷环境处理,通过主成分析和隶属函数分析筛选黄瓜幼苗期耐湿冷性的形态和生理指标,通过逐步回归建立耐湿冷性预测方程。结果表明,黄瓜苗期耐湿冷性方程为:Y=0.492+0.032 I6-0.084 I4-0.029 I7,其中,Y代表综合耐湿冷能力,其值越高表明该品种的耐湿冷性越强;I4I6I7分别代表相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相对脯氨酸含量和相对多酚氧化酶活性。验证分析表明,该预测方程的平均精确度为95.9%,可用于黄瓜耐湿冷性评价,为黄瓜耐湿冷育种和设施栽培提供了技术支持。

    智慧农业 农机装备
    山地履带车辆软坡路面稳态转向模型建立及验证
    贾鑫, 谢铌, 丁小兵, 刘良豪, 刘妤
    2022, 24(11):  97-111.  DOI: 10.13304/j.nykjdb.2021.0619
    摘要 ( )   HTML ( )   PDF (1022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丘陵山区特殊的作业环境影响履带车辆的机动性能,建立履带车辆软坡路面稳态转向理论模型,探讨坡角、转向半径、转向角度和土壤环境等因素对山地履带车辆转向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动力学模型的数值分析与基于RecurDyn模型的仿真分析表现出较为一致的转向特性,这说明所建立的履带车辆软坡路面转向模型准确度较高;偏移量和滑移率随坡角及转向半径的变化趋势相反;牵引力、制动力、转向驱动力矩和阻力矩随坡角及转向半径的变化趋势一致,随转向角度在[0,360°)内呈现周期性变化;履带车辆在转向半径越大、坡角越平缓的情况下越易于实现转向运动,土壤环境是影响履带车辆转向特性的显著因素。研究结果可为履带车辆转向系统设计及其软坡路面转向特性分析提供参考。

    基于无人机RGB图像的棉花产量估算
    张静, 郭思梦, 韩迎春, 雷亚平, 邢芳芳, 杜文丽, 李亚兵, 冯璐
    2022, 24(11):  112-120.  DOI: 10.13304/j.nykjdb.2021.0918
    摘要 ( )   HTML ( )   PDF (151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无人机系统已应用于作物产量估算,利用无人机搭载的RGB相机在花铃期和吐絮期从3个高度(10、20和30 m)分别采集棉花冠层图像,提取图像的颜色指数和纹理特征,进而对提取的特征分别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和因子分析,筛选出重要特征并构建棉花产量估算模型。通过对比分析2个生育时期和3个高度的产量估算模型,最终确定利用RGB图像对棉花进行产量估算的最佳生育时期和最佳高度。结果表明, 20 和30 m高度下花铃期图像建立的产量模型拟合度以及模型精度均比吐絮期好,而40 m高度下2个生育时期的模型拟合度接近,但花铃期的验证结果不显著;对比20和30 m高度下花铃期以及40 m高度下吐絮期的产量估算模型发现,30 m高度下花铃期通过SWR方法建立的模型拟合效果最佳,由此表明,棉花产量估算的最佳生育时期为花铃期,图像采集的最佳高度为30 m。综上,利用无人机RGB图像能准确快速估算棉花产量,为基于可见光图像的棉花产量估算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参考,并为其他农作物估产模型的建立提供借鉴。

    树干液流监测系统的研制
    张标, 张冬梅, 张浪, 冯仲科, 孙林豪
    2022, 24(11):  121-129.  DOI: 10.13304/j.nykjdb.2021.0934
    摘要 ( )   HTML ( )   PDF (328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树干液流速率是判断根系水分吸收和蒸腾作用强弱的关键指标,被普遍应用于树木蒸腾耗水研究,常用的植物液流仪普遍是价格高昂、采样数据类型单一的进口设备,因此亟待研发集多因素于一体的树干液流监测系统。基于树干液流及气象和土壤因子建立树干液流监测系统,其采用基于热扩散技术的TDP液流计监测枝干液流,采用多类型传感器实现气象和土壤因素数据的收集,系统平台采用PHP+HTML+MySQL作为开发语言和设计工具。与对照植物液流仪对比,二者电压差、液流速率相关系数分别为0.834 3、0.876 5。选取环境因子对全天、日间、黑夜时段的白玉兰液流速率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不同时段环境因子对液流速率的影响程度不同。此外,建立液流速率与环境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其中全天时段的回归模型拟合程度较好,R2为0.674。该系统具有性价比高、监测指标多、各指标数据可视化等特点,可用于研究林木液流速率和环境因子的时空变化规律。

    动植物健康
    贝莱斯芽孢杆菌菌剂对花生白绢病的田间防效及作用机理研究
    潘梦诗, 郭文阳, 周留柱, 邓丽, 苗建利, 徐宏光, 张宗源, 亓兰达
    2022, 24(11):  130-136.  DOI: 10.13304/j.nykjdb.2022.0122
    摘要 ( )   HTML ( )   PDF (127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菌剂对花生白绢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以花生品种“鲁花14”为试验材料,通过拌土和喷洒方式接种微生物菌剂,研究了微生物菌剂对花生生长指标、病情指数和产量的影响,并初步探究其生防机制。结果表明,使用贝莱斯芽孢杆菌菌剂可降低花生白绢病的病情指数,增加结果数和百仁重,提高花生产量;以拌土处理效果最佳。微生物菌剂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土壤真菌群落的多样性,但对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影响较小;对花生根中的苯丙氨酸解氨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无显著影响。研究结果为贝莱斯芽孢杆菌菌剂在花生白绢病病害防治方面的应用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其生物农药的开发提供了思路。

    纳米银和纳米氧化铁对甜瓜白粉病防治研究
    董玉昕, 郑植, 王文康, 王志恒, 陈晓峰
    2022, 24(11):  137-147.  DOI: 10.13304/j.nykjdb.2021.0857
    摘要 ( )   HTML ( )   PDF (422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不同浓度纳米银和纳米氧化铁溶液对甜瓜抗白粉病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于4叶1心期对甜瓜植株喷施纳米银(T1处理)、纳米氧化铁(T2处理)溶液及清水(CK),对薄皮甜瓜幼苗叶片病情指数及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hydrogen peroxidase,CAT)活性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喷施纳米银和纳米氧化铁可显著提高薄皮甜瓜抗白粉病的能力,显著降低叶片病情指数,其中,T1-4和T2-4处理(10.00 μmol·mL-1)病情指数比对照分别减少32.52%和34.96%。T1和T2处理均提高了叶片中POD和SOD活性,在病原菌接种后不同处理时间,T1和T2处理中POD活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最高值均出现在接种后72 h,其中,接种72 h后T1-3处理(5.00 μmol·mL-1)POD活性较对照高56.6%,T2-4处理(10.00 μmol·mL-1)比对照高61.1%。T1处理中SOD活性先升高,在72 h达到峰值后降低,T1-3处理(5.00 μmol·mL-1)接种72 h后出现最大值,为376.0 U·g-1 FW;T2处理中SOD活性呈现逐渐升高的特点,T2-4处理(10.00 μmol·mL-1)接种96 h后较对照高85.6%。与对照相比,T1和T2处理叶片CAT活性呈现不一致的变化趋势。与对照相比,T1处理MDA含量较低,整体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T1-3处理(5.00 μmol·mL-1)48 h MDA含量较对照降低15.8%;T2处理中MDA含量除处理72 h低于对照组,其余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2-1(1.25 μmol·mL-1)处理24 h后MDA含量较对照组升高41.5%。综上所述,纳米银和纳米氧化铁处理对甜瓜白粉病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研究结果为纳米银和纳米氧化铁对甜瓜白粉病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同管理类型茶园蜘蛛多样性及时空变化
    杨涛, 唐劲驰, 高文伟, 农红艳, 罗平, 黎健龙
    2022, 24(11):  148-158.  DOI: 10.13304/j.nykjdb.2021.0957
    摘要 ( )   HTML ( )   PDF (236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不同管理方式对茶园蜘蛛类群结构及时空分布的影响,了解蜘蛛在茶园绿色集约化管理中的作用,于2015—2016年通过拍打法(茶丛)和陷阱法(地面)对常规无间作的1#茶园、植被覆盖度深且人为干扰较少的2#茶园和无植被覆盖且定期施药锄草的3#茶园的蜘蛛及叶蝉数量进行为期2年的研究。结果显示,3类茶园的蜘蛛个体数表现为2#茶园>1#茶园>3#茶园,差异显著(P<0.05)。Shannon-Wiener多样性表现为2#茶园>3#茶园、1#茶园,差异显著(P<0.05)。蜘蛛主要分布于茶丛,地表较少。茶园叶蝉和蜘蛛数量在2年间基本保持一致,其中3#茶园由于定期施用化学农药,蜘蛛和叶蝉的数量波动最小;2#茶园的蜘蛛数量波动较大;且蜘蛛对叶蝉存在明显的调节效应。2#茶园周围植被丰富,且茶园均匀间种台湾相思树、中间种植落叶乔木,生境结构相对复杂,植被覆盖度深,形成了一定的缓冲带,对茶园小气候具有改善作用,增加了蜘蛛类群多样性。由此表明,构建合理的缓冲带、增加茶园四周及内部植被覆盖深度、减少人为干扰可更好地优化蜘蛛群落时空结构分布。

    生物制造 资源生态
    “十三五”时期中国农业“药肥双减”效果分析
    颜志辉, 郑怀国, 王爱玲, 串丽敏, 赵静娟
    2022, 24(11):  159-170.  DOI: 10.13304/j.nykjdb.2022.0323
    摘要 ( )   HTML ( )   PDF (1011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评估“十三五”时期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的实施效果,从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施用强度及施用效益等方面系统分析农药化肥的减量效果,从9个农业区和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层面分析农药化肥减量的区域差异和变化。结果表明,“十三五”期间各区域农药化肥减量均取得了显著成效,部分区域降幅达30%以上;华南区农药施用强度远高于其他农业区;东部地区的农药施用效益普遍低于中西部地区,贵州的农药施用效益最高;华南区、黄淮海平原区和黄土高原区是化肥施用强度较高的3个农业区,其中海南、福建、北京的化肥施用强度较高;青藏高原区、云贵高原区、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和华南区化肥施用产生的经济效益较高,其中,贵州、青海、西藏、浙江、四川、海南和上海在“十三五”期末的化肥施用效益最高,达到了20万元·t-1以上。“十三五”期间农药化肥减量的年度变化和区域差异为各区域制定精准的农药化肥减量措施提供了参考依据。

    纤维类作物对农田土壤镉污染修复的研究进展
    李娟, 闫旭宇, 吴香, 李玲
    2022, 24(11):  171-178.  DOI: 10.13304/j.nykjdb.2021.0504
    摘要 ( )   HTML ( )   PDF (53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镉是毒性最强的重金属元素之一,对农田土壤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因此,对农田镉污染土壤修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与其他作物相比,棉花和麻类等纤维类作物具有生物量大、环境适应性强、经济价值高等特点,且对重金属离子具有较强的吸收和富集能力。概述了我国农田土壤镉污染现状,综述了镉对棉花、大麻、黄麻、苎麻、红麻等纤维类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纤维类作物对土壤镉污染的应答反应机理,探索了纤维类作物对镉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以期为利用纤维类作物修复土壤镉污染奠定理论基础。

    不同农用酵素的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
    范鹤龄, 朱清, 孙雪冰, 张丽, 李长江, 陈萍, 黄小龙, 张荣萍
    2022, 24(11):  179-189.  DOI: 10.13304/j.nykjdb.2021.0525
    摘要 ( )   HTML ( )   PDF (568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分析不同农用酵素的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分析了5种菌剂(岛本酵素菌等)、8种液态农用酵素(玉米、蓖麻、黄蒿、木麻黄、青蒿、荆条等秸秆为原材料)、7种固态农用酵素(荆条、黄蒿、青蒿、玉米、鬼针草等秸秆为原材料)的细菌和真菌多样性以及其群落组成。结果表明,岛本酵素菌细菌和真菌的OTU数量分别为292和54;在液态农用酵素中,细菌的OTUs数量为61~467,真菌OTU数量为7~44,由于原材料差异,不同酵素的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差异较大;固态农用酵素具有较多的OTUs(细菌1 015~1 474,真菌58~93),显著高于菌剂和液态农用酵素;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分别为26.0%~47.5%、9.4%~33.3%、10.7%~28.6%,为细菌群落组成中的优势菌门;真菌群落组成上的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etes)。综上所述,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组成因剂型和材料的不同存在差异,影响程度为剂型>材料,多样性表现为固态>液态。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土壤养分及烤烟内在品质的影响
    刘著文, 杨龙飞, 刘茂林, 贾国涛, 姚倩, 马一琼, 崔廷, 杨欣玲, 陈洋, 程良琨
    2022, 24(11):  190-198.  DOI: 10.13304/j.nykjdb.2021.0541
    摘要 ( )   HTML ( )   PDF (137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不同土壤改良剂对植烟土壤和烤烟品质的改良效果,设置不施用肥料(CK)和分别施用聚丙烯酰胺(T1)、生物炭(T2)和高碳基有机肥(T3)共4个处理,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处理对烤烟农艺性状、土壤理化性质、烟叶内在品质和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T3处理烤烟具有更高的生长指标,尤其在最大叶面积上显著高于T1和T2处理,增幅分别为17.06%和14.48%;T3处理土壤电导率显著增高,较T1和T2处理分别提高了83.38%和85.82%;T2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相比于T1和T3处理,增幅分别为113.60%和53.45%;相比于CK,T3处理土壤细菌数量显著提高了10.44%,真菌数量显著降低17.51%;与CK相比,T2和T3处理显著提高了烟叶总糖、还原糖、钾含量和糖碱比、钾氯比,烟叶氯含量不同程度降低。T3处理下烟叶总糖、还原糖和钾含量较T1处理显著提高了8.22%、12.67%和5.26%;在产量、产值指标上,T3处理较T1和T2处理分别显著提高了14.29%和7.01%、20.81%和12.62%。说明施用土壤改良剂能不同程度提高土壤养分和烟叶内在品质,以高碳基有机肥处理效果最佳。

    鸡粪生物炭吸附固定铅的研究
    周蕾, 陈兆兰, 严玉波, 李桥
    2022, 24(11):  199-207.  DOI: 10.13304/j.nykjdb.2021.0566
    摘要 ( )   HTML ( )   PDF (348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规模化养殖的快速发展,畜禽粪便的产量随之增加,如何对其进行有效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已成为研究热点。选取鸡粪为原料,在400 ℃下限氧热解制备生物炭(CMBC-400),探究其对水体中铅离子(Pb2+)的吸附性能。通过批处理试验考察吸附时间、Pb2+初始含量、吸附温度等因素对CMBC-400吸附Pb2+性能的影响,并利用吸附动力学、等温线和热力学计算模型对吸附数据进行拟合,进一步阐述吸附过程。结果表明,CMBC-400吸附Pb2+的过程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表明该吸附过程的吸附速率主要受化学吸附控制;相比Freundlich和Dubinin-Radushkevich (D-R)模型,Langmuir等温线模型具有更高的拟合相关系数,表明CMBC-400表面均一,Pb2+吸附位点的吸附能大致相同;吸附热力学数据表明CMBC-400对Pb2+的吸附过程是自发的吸热反应。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表征结果表明,CMBC-400主要通过在表面形成含Pb微晶的形式固定水体中的Pb2+。此外,向土壤中添加CMBC-400还可促进有效态Pb转化为稳定态,降低Pb的生物有效性。

    溶磷真菌的多样性及其在农业与生态中的应用
    孟玉, 陶刚, 黄德棋, 姚遐俊
    2022, 24(11):  208-217.  DOI: 10.13304/j.nykjdb.2021.0718
    摘要 ( )   HTML ( )   PDF (57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溶磷真菌是土壤中广泛存在的一类重要的功能真菌类群,因其独特的溶磷能力和遗传稳定性,在绿色农业生产实践与生态环境修复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领域。对溶磷真菌资源的类群、溶磷真菌对土壤环境及其植物的影响、作用与机理,以及在农业生产实践与生态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相关研究和实践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