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三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2022年度全球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李浩辉, 刘彩月, 张海文, 王旭静, 唐巧玲, 王友华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3, 25 (12): 6-16.   DOI: 10.13304/j.nykjdb.2023.0756
    摘要1593)   HTML79)    PDF (752KB)(832)    收藏

    自1996年转基因作物开始商业化种植以来,全球转基因产业化应用迅猛发展,种植面积和作物种类逐年增加,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日益显著。分析了2022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概况及主要转基因作物种植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态势,2022年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2%,同比增长3.3%,批准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数量增至29个,批准转基因产品商业化应用的国家和地区已达71个。从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来看,转基因玉米和大豆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复合性状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随着生物育种技术的迭代升级,转基因作物的应用范围和效果必将持续提高,转基因生物育种产业将成为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作物种业发展趋势与对策分析
    李新海, 路明, 郑军, 谷晓峰, 邱丽娟, 黎裕, 马有志, 万建民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2, 24 (12): 1-7.   DOI: 10.13304/j.nykjdb.2022.1101
    摘要1584)   HTML46)    PDF (506KB)(316)    收藏

    种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明确作物种业发展路径对提升国家农业竞争力至关重要。深入分析国际作物种业发展趋势,研判我国作物种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新时期种业创新发展对策。研究认为,以“生物技术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作物种业升级,生物技术品种成为种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跨国种业企业加速占领全球种业市场。全球科技革新和国民经济转型发展,为我国作物种业发展带来新机遇。我国基本建立作物种业创新体系,种业企业不断发展,但仍面临核心科技原始创新不足、种业创新体系不健全等挑战。研究建议,新时期我国作物种业应进一步强化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有效衔接,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体系;夯实种业科技原创基础,产出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新品种等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创新型企业,健全政策机制和营商环境,助力作物种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禽肉预制菜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质量安全的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
    黄胜海, 唐修君, 贾晓旭, 马丽娜, 刘茵茵, 高玉时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4, 26 (6): 133-140.   DOI: 10.13304/j.nykjdb.2023.0543
    摘要1467)   HTML1)    PDF (519KB)(239)    收藏

    禽肉预制菜对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乡村振兴、餐饮业标准化、家禽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禽肉预制菜的生产经营与消费过程中存在诸多影响质量安全的不利因素。对家禽养殖和屠宰,禽肉预制菜的加工、包装、贮藏与运输、销售与消费等环节中影响质量安全的因素进行分析;从家禽生态养殖环境的建立与投入品管理、家禽屠宰的场地建设与生产管理、禽肉预制菜加工工艺与绿色标签制度的实施、包装材料的选择与包装技术的应用、贮藏与运输中科学管理体系的建立与信息技术的应用、销售管理制度的健全与对消费者的科学指导等方面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以促进禽肉预制菜质量安全的提升和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三农”问题的解决、家禽业和餐饮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模式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加快生物育种研发应用 推进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张文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2, 24 (12): 8-14.   DOI: 10.13304/j.nykjdb.2022.0733
    摘要1382)   HTML13)    PDF (491KB)(402)    收藏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耕地就那么多,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当前,以生物技术为特征的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孕育重大突破,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着先导和引领作用。发展生物育种是保障我国国家粮食安全、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战略选择。介绍了生物育种在国际农业科技发展中的发展态势,分析了全力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需正确处理生物育种研发与应用的4个关系,并提出了有序推进我国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的4项任务,为加快推进我国生物育种技术研发与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人工智能加速作物表观遗传设计育种
    郭位军, 李东维, 谢上, 杨立文, 李聪, 田健, 普莉, 谷晓峰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2, 24 (12): 90-100.   DOI: 10.13304/j.nykjdb.2022.1031
    摘要1364)   HTML31)    PDF (1136KB)(345)    收藏

    全球人口持续增长、极端天气频发等因素给全球粮食安全带来新的挑战,需要开辟新的育种途径提升作物育种性状。近年来,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BT)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的深度融合推进了智能设计育种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设计育种技术加速多维组学全景图谱绘制、基因调控网络解析和全基因组优异等位变异的挖掘,并通过基因组设计改良育种性状。作物育种性状受到遗传、表观遗传和环境因素协同调控,表观遗传与二者的互作起着关键作用。智能设计技术的发展使得基于表观遗传的设计育种成为可能,成为提升作物育种性状的新途径。表观遗传学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极大地促进了表观遗传全基因组修饰位点的鉴定和调控网络解析,创新了基于表观遗传修饰位点的回路设计,实现定向创制综合性状优良的新种质和培育新品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我国作物新种质创制研究进展
    陈浩, 周菲, 林拥军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2, 24 (12): 112-119.   DOI: 10.13304/j.nykjdb.2022.0998
    摘要1317)   HTML11)    PDF (493KB)(335)    收藏

    作为人口和农业大国,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农业问题和粮食安全。基于人口众多、耕地资源有限的国情限制,我国把依靠科技发展提升单产水平作为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手段。在国家的积极布局和大力支持下,近年来我国在作物育种理论和技术上不断突破和创新。作物重要农艺性状的解析和具有育种价值的等位基因利用、基因编辑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基因组育种和从头驯化策略以及转基因大豆和玉米产业化试点等为我国作物新种质的创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策略。梳理和回顾了我国在此领域取得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成果,并对发展前景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不同鲜食玉米品种适采期氨基酸含量分析
    卢柏山, 董会, 赵久然, 徐丽, 樊艳丽, 史亚兴, 王荣焕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3, 25 (11): 132-142.   DOI: 10.13304/j.nykjdb.2023.0680
    摘要1295)   HTML7)    PDF (544KB)(505)    收藏

    以26个不同鲜食玉米品种为研究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比较不同类型品种与WHO/FAO标准氨基酸模式值的贴近度,并结合氨基酸比值系数对鲜食玉米氨基酸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参试鲜食玉米品种总氨基酸含量变幅为6.85~16.66 mg·g-1,甜、糯和甜加糯类型分别以京科甜533(16.66 mg·g-1)、京科糯623(12.01 mg·g-1)和农科糯336(14.44 mg·g-1)的含量相对较高。必需氨基酸占比变幅在10.38%~22.43%之间,甜、糯和甜加糯类型分别以京科甜816(17.39%)、京科糯656(22.43%)和农科玉368(18.16%)的含量相对较高。呈味氨基酸分析可知,京科甜533和农科糯336的鲜味、甜味氨基酸含量较高。蛋氨酸+半胱氨酸含量高于WHO/FAO标准模式含量,而其余各类氨基酸均低于标准氨基酸模式值,属于相对缺乏的氨基酸。氨基酸比值系数得分(SRC)大于50的品种有6个,其中甜玉米分别为京科甜183(58.17)、京科甜608(57.79)、京科甜533(53.32)和京科甜816(53.03),甜加糯玉米分别为农科玉368(51.05)和农科糯336(50.63),说明其蛋白质营养价值均衡,易被人体吸收利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木霉菌生防作用机制及协同防病的研究进展
    危潇, 曹春霞, 黄大野, 姚经武, 袁勤峰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4, 26 (11): 126-135.   DOI: 10.13304/j.nykjdb.2023.0524
    摘要1289)   HTML4)    PDF (551KB)(44)    收藏

    木霉菌是一种广泛分布的丝状真菌,因其优秀的生防潜力,木霉菌在农业上被广泛用作生物杀菌剂,用于防治多种植物病害。木霉菌能够通过不同的直接作用机制(真菌寄生以及产生细胞壁裂解酶、抗生作用、争夺空间或养分)或间接作用机制(诱导植物防御)来减少病原体引起的植物疾病。近年来,复合型的生防菌剂越来越受到重视,木霉菌因其对化学农药的抗性以及与根际微生物的相容性,可以与其他生防产品协同使用产生更好的生防效果。综述了木霉菌的相关作用机制,包括寄生、抗生作用、营养竞争和植物抗性的诱导,讨论了其当前研究进展。此外,对木霉菌与其他具有防病效果的微生物或非生物(化学杀菌剂、其他物质)的协同防病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究目前研究现状以及使用木霉作为生物杀菌剂的发展前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表观遗传调控与作物育种
    宋显伟, 唐善杰, 曹晓风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2, 24 (12): 33-38.   DOI: 10.13304/j.nykjdb.2022.1040
    摘要1286)   HTML18)    PDF (440KB)(244)    收藏

    表观遗传是DNA序列不变而基因表达发生可遗传改变的生物现象,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及变体、RNA修饰、染色质重塑和非编码RNA等。表观遗传主要在转录和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及转座子活性,在作物重要农艺性状形成和倍性育种等方面发挥重要调控作用。综述了目前与作物育种直接相关表观遗传调控研究的重要进展,并分析了其应用于作物育种上的潜力及途径方法,以期加快和推动植物表观遗传调控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一种引起板栗内腐病的果生炭疽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母时风, 温晓蕾, 冯丽娜, 赵德轩, 高素红, 高朋, 齐慧霞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4, 26 (9): 122-128.   DOI: 10.13304/j.nykjdb.2023.0871
    摘要1281)   HTML4)    PDF (1614KB)(33)    收藏

    板栗内腐病是板栗采后贮藏期主要病害,引起栗仁腐烂霉变,给生产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为明确板栗内腐病的致病菌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菌株ZHZF21,通过形态学特征及ITSTUB2CAL多基因序列分析对该菌株进行鉴定,以菌丝块有伤接种法测定菌株ZHZF21的致病性,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菌株ZHZF21的菌落呈墨绿色环状同心圆圈,具备有性和无性繁殖阶段。该菌株的序列与GenBank中编号为NDSTY31的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聚为一支。结合菌落形态特征及分子树将ZHZF21初步鉴定为果生炭疽菌。将菌株ZHZF21接种栗果后产生褐色病斑,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该菌株在5~35 ℃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5 ℃,致死温度为45~50 ℃,最适pH为6;在全黑暗条件下生长最快,阿拉伯树脂糖和酵母的利用率最高,乳糖的利用率最低,几乎不能利用尿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基因编辑技术及其在农作物中的应用进展
    闫磊, 张金山, 朱健康, 夏兰琴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2, 24 (12): 78-89.   DOI: 10.13304/j.nykjdb.2022.1030
    摘要1279)   HTML20)    PDF (1256KB)(237)    收藏

    全球气候变化、人口增长、耕地减少和极端天气频发等为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诸多挑战。以CRISPR/Cas为代表的基因组编辑技术能够快速定向创制农作物新种质,提高育种效率,为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有力的技术和材料支撑。综述了CRISPR/Cas系统介导的基因敲除、单碱基编辑、精准替换和引导编辑技术的研发及其在农作物遗传改良中的应用进展,并对我国农作物基因编辑研究进行了展望和建议,以期为今后农作物基因编辑研究的发展和应用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中国重要农作物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的展望
    张健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2, 24 (12): 15-24.   DOI: 10.13304/j.nykjdb.2022.0697
    摘要1267)   HTML12)    PDF (538KB)(694)    收藏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由于耕地和水资源有限,科技创新是提升农作物生产能力、满足国家粮食安全的唯一出路。玉米、大豆、油菜、棉花等重要作物生物育种产业化在推动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等世界主产国或地区的种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20多年的科技创新,中国玉米和大豆的抗虫和耐除草剂生物育种技术已趋于成熟,生物育种产业化种植可显著降低玉米、大豆等作物的生产成本,提升单产水平和增加农民收入。生物育种产业化是涉及科研创新、生物安全评估、相关法规监管、国际贸易、农业生产和公众接受度等多方面、庞大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以大型种企为主体,整合科研院所、大学和企业科技资源,构建生物育种研发创新联合体,实现创新研发链与产业链的一体化,不断推出高产并营养健康、投入少而又环境友好的新品种,推进重要农作物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生物育种是种业创新的核心,构建现代生物育种创新体系、强化种质资源深度挖掘、突破前沿育种关键技术、培育战略性新品种、实现种业科技自强自立是解决种源要害、打赢种业翻身仗的关键,是牢牢把握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的根本保障,也是破解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短缺和环境约束的重要措施。概述了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现状,并提出了现代种业发展举措。生物育种将驱动我国现代种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持续提升,实现从种业大国迈向种业强国的跨越。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土壤灭菌与丛枝菌根真菌在缓解连作障碍中的研究进展
    樊娅萍, 宋柏权, 王倡宪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4, 26 (10): 158-167.   DOI: 10.13304/j.nykjdb.2023.0386
    摘要1253)   HTML4)    PDF (562KB)(39)    收藏

    设施农业生产中,连作障碍普遍存在且成因复杂,严重危害由土壤、植物及根际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经济便捷的土壤灭菌技术可有效缓解连作障碍,其中高温闷棚与强还原灭菌能优化土壤环境;同时,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根系建成共生体后有助于根际生态系统的重建。针对我国设施农业生产中的连作障碍问题,阐述了土壤高温灭菌、土壤强还原灭菌及丛枝菌根真菌在缓解设施连作障碍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并展望了该领域待深入探究的内容,以期为设施农业连作障碍的缓解提供必要的理论与技术支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不同贮藏温度对京彩1号西瓜品质的影响
    向兰婷, 宋曙辉, 刘立娟, 佘小玲, 周家华, 王宝刚, 常虹, 张超, 傅达奇, 王云香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4, 26 (9): 137-145.   DOI: 10.13304/j.nykjdb.2023.0685
    摘要1242)   HTML0)    PDF (1639KB)(28)    收藏

    为探究不同贮藏温度对京彩1号西瓜品质的影响,将京彩1号西瓜果实分别在5、15、25 ℃温度下贮藏,研究贮藏期间其硬度、失重率、冷害率、可溶性固形物、果胶、纤维素、可溶性糖、有机酸、番茄红素、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京彩1号西瓜果实失重率增加,硬度降低,水溶性果胶含量升高,碱溶性果胶含量降低,维生素C、番茄红素及β-胡萝卜素含量均呈降低趋势,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变化较小,纤维素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而可溶性糖和有机酸含量在不同贮藏温度下呈现不同变化趋势。对不同温度处理比较发现,5 ℃条件下贮藏可以使西瓜的维生素C及可溶性糖含量保持较高水平,但长期贮藏冷害率较高,且营养物质逐渐损失,可能会导致其失去食用价值和商品价值;15 ℃条件下贮藏可以较好地维持西瓜果实的水分、有机酸和细胞色素含量,使其具有较好的品质和风味;25 ℃条件下贮藏,西瓜果实的可溶性糖、有机酸及果胶含量消耗过快,进而造成软腐,丧失原有风味,品质不易保持。以上研究结果为不同条件下西瓜商业化物流贮运提供了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畜禽重要性状遗传调控机制与分子设计育种
    王文月, 米晓钰, 孙康泰, 戴翊超, 姚志鹏, 高元鹏, 刘军, 葛毅强, 张松梅, 邓小明, 张涌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2, 24 (12): 39-47.   DOI: 10.13304/j.nykjdb.2022.0979
    摘要1239)   HTML10)    PDF (519KB)(290)    收藏

    畜禽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基础研究是新一代分子设计育种的重要前提,是国际畜禽种业科技创新的研究前沿。我国畜禽品种资源丰富、生产类型多样、生态适应幅度广、优异性状突出,但存在种质资源保护和收集不充分、性状特征和遗传机制解析不清等问题,造成我国丰富的畜禽遗传资源开发利用不足,难以支撑分子设计育种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针对我国畜牧业现代化和种业振兴行动的发展需求,总结了国内外畜禽重要性状遗传调控机制、分子设计育种的研究进展以及我国畜禽分子设计育种面临的瓶颈,探讨了未来畜禽分子设计育种的发展趋势,旨在为我国未来畜禽种业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油菜耐盐碱研究与应用
    万何平, 张浩, 余忆, 陈敬东, 曾长立, 赵伦, 文静, 沈金雄, 傅廷栋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2, 24 (12): 59-67.   DOI: 10.13304/j.nykjdb.2022.0970
    摘要1206)   HTML20)    PDF (578KB)(188)    收藏

    土壤盐碱化已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盐碱胁迫对植物的胁迫伤害可分为渗透胁迫、离子毒害、活性氧损伤以及高pH胁迫。盐碱胁迫对油菜的种子萌发、苗期生长发育以及产量品质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阐述了盐碱胁迫对油菜不同生育期的影响机制,从渗透调节、活性氧清除、吸收和储存Na+、根系分泌有机酸等方面分析油菜耐盐碱机制,并提出进一步提高油菜耐盐碱性的措施,包括挖掘和利用耐盐碱基因、采用合理的栽培手段和使用外源物质,旨在为应用耐盐碱油菜改良利用盐碱地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黄花蒿对粘虫杀虫活性成分及机制研究
    李春燕, 梁倩, 高成香, 梁宗锁, 王芳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4, 26 (12): 129-137.   DOI: 10.13304/j.nykjdb.2023.0589
    摘要1198)   HTML2)    PDF (1636KB)(51)    收藏

    为研究黄花蒿石油醚萃取物对粘虫3龄幼虫杀虫活性成分及初步作用机制,采用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气相-质谱法分析化学成分,浸虫法测定不同馏分及主要成分的触杀活性,并进一步对活性成分进行粘虫幼虫体内靶标酶和代谢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黄花蒿石油醚萃取物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共得到27个馏分,其中馏分8表现出较好的触杀活性。经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十三烷、4-喹啉甲醛、石竹烯氧化物、亚油酸乙酯和亚麻酸乙酯为主要化合物,含量分别为7.9%、72.8%、3.6%、2.4%、3.1%。这5种化合物处理粘虫7 d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7.9、2.5、3.6、5.4和1.5 mg·mL-1,即亚麻酸乙酯对粘虫的触杀活性最好。扫描电镜结果显示,1.5 mg·mL-1亚麻酸乙酯处理粘虫7 d,粘虫表皮蜡质层结构排列疏松,蜡质层颗粒明显消失,蜡花间隙增大;在处理过程中,粘虫的乙酰胆碱酯酶和羧酸酯酶表现出先激活后抑制作用;Na+-K+-ATPase表现出持续抑制作用;过氧化氢酶表现出先抑制后激活作用。综上,亚麻酸乙酯为黄花蒿对粘虫杀虫活性的主要化合物,研究结果为黄花蒿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将亚麻酸乙酯作为生物防治粘虫的潜力化合物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我国作物种业数字化发展:成效、困境与前瞻
    范贝贝, 李瑾, 马晨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2, 24 (12): 25-32.   DOI: 10.13304/j.nykjdb.2022.0579
    摘要1186)   HTML10)    PDF (469KB)(185)    收藏

    种业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产业,推动种业振兴已经成为我国战略科技体系构建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任务之一。数字科技在种业全产业链的不断渗透为种业突破发展瓶颈,实现育种专业化、生产标准化、服务综合化、管理信息化、技术装备精准化带来了新途径。我国已初步实现数字技术与育种、繁种制种、产业推广等多方面的融合,但对比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进入智能设计育种“4.0时代”的现状,我国育种技术研发仍处于种业“2.0时代”至“3.0时代”之间,“育、繁、推、管、服”全产业链数字化发展水平较低的问题依然突出。面对智能化、精准化等发展态势,应重点鼓励数字科技与分子育种、常规育种技术的融合创新研究,全面铺开商业化育种软件与平台的应用,推动种业数字化营销、推广、服务与管理体系的全面建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哈茨木霉菌对烟草的促生及其黑胫病的诱导抗性评价
    常峻嘉, 盖佳鑫, 陶刚, 莫转龙海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4, 26 (10): 168-176.   DOI: 10.13304/j.nykjdb.2024.0225
    摘要1131)   HTML3)    PDF (2248KB)(40)    收藏

    为研究哈茨木霉菌(Trichoderma harzianum)对烟草促生作用及由烟草疫霉菌(Phytophthora nicotianae)引起的烟草黑胫病的诱导抗性分子机制,对5株木霉菌株进行筛选。结果表明,哈茨木霉ACCC 32808(TH32808)菌株对烟草疫霉菌的抑制性较强,抑制率为62.00%。进一步研究TH32808对不同烟草品种的促生作用及对烟草黑胫病的生物防治诱导抗性,结果表明,在盆栽条件下,TH32808对不同烟草品种的促生作用不同,其中红花大金元的植株鲜重显著增加8.30%,对黑胫病害的防治效果可达51.74%;红花大金元和K326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在第4天时较高,分别为对照的1.42和2.15倍,过氧化物酶活性在第2天时较高,分别为对照的2.49和2.29倍,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在第4天较高,分别为对照的1.17和1.15倍。TH32808可诱导烟草对黑胫病的抗性,关键信号分子水杨酸、茉莉酸和乙烯代谢途径的关键基因NPR1PDF1.2EFENtSGT1均呈上调表达趋势。研究结果为烟草黑胫病的生物防治和诱导抗性研究提供了生防真菌资源和理论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紫外-可见光谱库在农药杀菌剂隐性排查中的应用
    陈颖, 刘小锋, 陈一萍, 廖丽萍, 傅洪涛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4, 26 (12): 122-128.   DOI: 10.13304/j.nykjdb.2023.0247
    摘要1128)   HTML1)    PDF (1444KB)(19)    收藏

    为建立紫外-可见光谱库以期能够快速准确的检索农药杀菌剂中添加的隐性成分,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以乙腈和水做为流动相,采用梯度洗脱分离及提取98种常规杀菌剂标准物质的紫外-可见光谱图,以标准物质的紫外-可见光谱图来建立紫外-可见光谱库。根据光谱的相似度和标样的保留时间来匹配目标化合物,从而检索出农药制剂中添加的隐性成分。通过2个杀菌剂来验证谱库检索的准确性,结果显示,谱库检索的正确性达100%。该方法具有检测目标化合物准确率高、操作简单、易学、成本较低等优点。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贵州不同产地冬荪营养成分及品质评价
    刘宇鹏, 陈芳, 古书鸿, 王芳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3, 25 (11): 143-153.   DOI: 10.13304/j.nykjdb.2022.0461
    摘要1125)   HTML6)    PDF (1384KB)(55)    收藏

    为系统全面地分析贵州冬荪营养成分和品质差异,以4个产地冬荪干品为材料,测定其氨基酸、矿质元素、灰分、脂肪、粗纤维和总糖含量,通过氨基酸比值系数法对其蛋白质品质进行评价,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产地冬荪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冬荪中N、P、K和Ca、Cu、Fe、Mg、Zn 8种矿质元素含量分别为18.70~22.45、3.55~4.83、29.63~39.64 g·kg-1和508.64~686.89、12.37~17.54、92.30~497.54、1.55~1.98、24.84~51.61 mg·kg-1;灰分、脂肪、粗纤维和总糖含量分别为5.83%~6.27%、0.83%~1.49%、0.25%~0.47%、28.92%~34.90%。不同产地冬荪均含有被检测的17种氨基酸,其中谷氨酸的含量最高,必需氨基酸含量为4.24%~5.55%,总氨基酸含量为10.70%~12.93%,以上指标都以德江产的冬荪最高。氨基酸评价结果表明,赖氨酸是冬荪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4个产地冬荪必需氨基酸指数均大于1,可作为优质蛋白源,氨基酸比值系数分值表明,德江产冬荪蛋白质营养价值最高。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德江产冬荪综合得分最高,品质最佳。研究结果为贵州省冬荪质量控制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产褐黄色链霉菌HEBRC45958菌株防控番茄棒孢叶斑病研究
    黄大野, 余志斌, 万中义, 杨丹, 李金萍, 曹春霞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4, 26 (11): 136-142.   DOI: 10.13304/j.nykjdb.2023.0416
    摘要1123)   HTML1)    PDF (3075KB)(22)    收藏

    为明确产褐黄色链霉菌HEBRC45958菌株对番茄棒孢叶斑病的防控效果,采用平板对峙培养结合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确定HEBRC45958离体抑菌活性,并测定其产铁载体能力和水解酶活性。同时采用盆栽试验确定HEBRC45958发酵液对番茄棒孢叶斑病防控效果。结果表明,对峙培养条件下 HEBRC45958对多主棒孢的抑菌率为52.65%。扫描电镜下观察,与对照相比,HEBRC45958处理后多主棒孢菌丝发生扭曲和破裂,透射电镜下观察,多主棒孢细胞膜和细胞壁距离增加。HEBRC45958菌株能产生淀粉酶、纤维素酶、几丁质酶和嗜铁素。盆栽试验结果表明,HEBRC45958发酵液对番茄棒孢叶斑病的防效为100%,具有较好的生防应用前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胁迫下外源NO对番茄抗氧化物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罗金城, 朱晓林, 魏小红, 王贤, 王宝强, 杜雪芬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5, 27 (2): 125-135.   DOI: 10.13304/j.nykjdb.2023.0647
    摘要1113)   HTML2)    PDF (2999KB)(19)    收藏

    为探究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 TYLCV)胁迫下外源一氧化碳(nitric oxide, NO)对番茄抗氧化物酶基因表达的影响,以易感病番茄品种金鹏1号为试验材料,在对照(CK)、TYLCV(TY)和NO+TYLCV(NO+TY)3种处理下,通过转录组测序、荧光qRT-PCR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番茄基因组中共筛选出55个抗氧化酶相关编码基因,其中存在于不同亚细胞区室中含有外显子数目最多的抗氧化酶基因均显著响应TYLCV胁迫。NO介导的抗氧化酶编码基因数量在不同亚细胞区室的分布表现为叶绿体>细胞膜>细胞质>过氧化物酶体>液泡,其中Chl Cu-Zn SODChl MR2Chl GRPer MRPla CAT1Pla CAT7的表达量显著上调;Chl Fe SOD1Chl Fe SOD2Cyt GPXCyt APX1Cyt APX2 L-5Pla CAT3Pla CAT8Vac CAT的表达量显著下调。实时荧光qRT-PCR验证发现,Chl GRMin Mn SODPer CAT2响应TYLCV表达,Chl Cu-Zn SODPla CAT7Pla CAT8Cyt APX2 L-5响应TYLCV和NO表达。以上结果为研究NO在提高番茄抗病性机制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杏李不同采收成熟度果实品质分析
    王如月, 虎海防, 罗莎莎, 甄紫怡, 徐业勇, 胡晓静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5, 27 (2): 158-169.   DOI: 10.13304/j.nykjdb.2023.0429
    摘要1108)   HTML5)    PDF (3014KB)(35)    收藏

    为研究不同成熟度对杏李果实品质的影响,筛选杏李适宜的采摘成熟度,以杏李‘风味皇后’为试验材料,对不同成熟度(Ⅰ、Ⅱ、Ⅲ、Ⅳ、Ⅴ)下单果重、果实颜色、果实硬度等指标变化规律进行方差、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随成熟度的增加,果皮红绿值(a*)、果肉红绿值(a*)、果皮蓝黄值(b*)、果肉蓝黄值(b*)、果皮综合比值(a*/b*)、果肉综合比值(a*/b*)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在整个成熟发育期间分别上升15.811、15.760、23.009、15.380、0.973和0.558,且与果实成熟度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叶绿素a+b、果皮亮度值(L*)、果肉亮度值(L*)呈显著下降趋势,在成熟期间分别下降17.230 μg·cm-3、11.460、13.492;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固酸比和质膜透性均随着采收成熟度的提高呈显著上升趋势,在成熟度Ⅴ时各指标含量分别为101.500 g、18.780%、85.535%和62.050%,且与成熟度间呈极显著相关。带皮硬度、去皮硬度、可滴定酸随着成熟度的增加呈显著下降趋势,均在成熟度Ⅴ时达到最低值,分别为13.770 N、6.886 N、0.246%,与采收成熟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成熟度果实品质表现为:成熟度Ⅴ>成熟度Ⅳ>成熟度Ⅲ>成熟度Ⅱ>成熟度Ⅰ。根据生产需求并综合经济效益考虑,成熟度Ⅰ和Ⅱ不适宜采摘,成熟度Ⅳ和Ⅴ品质和口感较好,但果实软化严重,因此可选择成熟度Ⅲ作为适宜采收成熟度。研究结果为杏李后续研究生产等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作物从头驯化策略的提出与进展
    张静昆, 李文佳, 曾鹏, 孟祥兵, 余泓, 李家洋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2, 24 (12): 68-77.   DOI: 10.13304/j.nykjdb.2022.0985
    摘要1082)   HTML11)    PDF (1225KB)(155)    收藏

    过去一个世纪,育种理论与技术体系快速发展,杂种优势利用、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转基因育种、基因组编辑育种、分子设计育种等育种策略先后涌现,对保障世界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近年来,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催生出了一种全新的种质创新策略,即从头驯化策略。综述了从头驯化策略的发展、技术路线及野生资源基础、驯化机制解析、底层生物技术以及政策保障,分析了从头驯化策略可能面临的挑战,并展望其在作物育种上的应用前景。未来,从头驯化将有望引领种质创新,为应对新时期农业挑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重要养殖鱼类生物育种技术研究
    孙永华, 胡炜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2, 24 (12): 120-128.   DOI: 10.13304/j.nykjdb.2022.0711
    摘要1070)   HTML21)    PDF (535KB)(235)    收藏

    鱼类等水产品作为蓝色食物,被公认为优质的蛋白源,在保障全球食品和营养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水产养殖国家,其成功经验为世界所瞩目。我国在养殖鱼类中建立了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性控育种、转基因育种等技术,开展了鱼类基因编辑和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实践,并在鱼类生殖干细胞和生殖开关等前沿育种技术方面进行了尝试。利用这些技术创制出养殖鱼类新种质,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养殖鱼类新品系和新品种,驱动和支撑着我国水产养殖的高质量发展。系统综述了生物育种技术在鱼类优良种质创制中的开发和应用,并展望了鱼类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前景,旨在推动养殖鱼类新品系和新品种培育,支撑我国水产养殖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林木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研究进展
    张守攻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2, 24 (12): 48-58.   DOI: 10.13304/j.nykjdb.2022.0943
    摘要1060)   HTML4)    PDF (640KB)(63)    收藏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深入研究以人类需求为目的的林木重要性状,解析其形成的分子基础,是建立高效育种技术体系的基本保障,对培育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突破性良种,保障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服务国家木材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针对林木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研究也更加深入。综述了国内外林木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聚焦木材形成、林木经济性状和林木抗逆性的形成与调控机制,对当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并对未来林木性状研究趋势与技术发展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苏云金芽孢杆菌对茶尺蠖肠道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金若珩, 李晓宇, 姚经武, 王蓓蓓, 曹春霞, 黄大野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5, 27 (2): 141-149.   DOI: 10.13304/j.nykjdb.2023.0794
    摘要1053)   HTML1)    PDF (3110KB)(17)    收藏

    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是茶叶上的重要害虫,给茶叶产业带来严重经济损失。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作为防治茶尺蠖的关键生物杀虫剂,在茶尺蠖的绿色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明确Bt处理对茶尺蠖幼虫肠道菌群的影响,基于Illumina平台,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水平Bt悬浮液处理的茶尺蠖幼虫肠道细菌的群落结构和种群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使用低剂量Bt处理茶尺蠖幼虫后,其肠道细菌组成与对照处理相比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但在较高剂量Bt处理下,茶尺蠖幼虫肠道细菌的群落多样性及丰度显著增加,表明茶尺蠖幼虫肠道细菌群落参与了对Bt侵染的响应。以上研究结果为深入探究Bt杀虫机制提供依据,并为提高Bt杀虫毒力提供新的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农业基因回路设计合成技术发展动态与策略
    林敏, 王磊, 谷晓峰, 燕永亮, 刘柱, 涂涛, 姚斌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2, 24 (12): 101-111.   DOI: 10.13304/j.nykjdb.2022.1021
    摘要1030)   HTML10)    PDF (1036KB)(50)    收藏

    随着生物组学、系统生物学和合成生物学等前沿学科的高度交叉融合,推动新一代基因工程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基因回路设计与合成是新一代基因工程的技术核心,具有颠覆性、智能性和精准性三大技术特征。加快农业生物基因回路设计与合成技术等创新,将为创制新一代农业生物新品种和促进我国农业高质量绿色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支撑。简要总结了农业生物基因回路设计与合成技术国际发展动态,深入探讨了我国农业生物基因智能设计与精准表达技术的发展策略与优先领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糖基化对虹鳟鱼鱼松品质和挥发性风味特征的影响
    纪蕾, 刘天红, 王颖, 李晓, 李红艳, 姜晓东, 孙元芹, 张帅中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4, 26 (9): 159-172.   DOI: 10.13304/j.nykjdb.2023.0731
    摘要998)   HTML0)    PDF (1304KB)(17)    收藏

    为促进虹鳟鱼高值化产品开发,对添加不同糖的虹鳟鱼鱼松品质(理化特性、色泽和感官等)进行研究,同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对鱼松进行脂肪酸和挥发性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糖的添加对虹鳟鱼鱼松品质具有重要影响,可促进美拉德反应进程,改善鱼松产品的口感、色泽等感官品质,其中阿拉伯糖作为戊糖,美拉德反应进程更快,颜色变化更明显,而添加低聚果糖的鱼松甜味更好。在脂肪酸方面,低聚果糖鱼松的饱和脂肪酸、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ntemacnioc acid,EPA)和二十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含量最高,而阿拉伯糖鱼松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综上,添加糖后的鱼松样品由于美拉德反应,产生了阈值较低、对风味影响更大的醛类、酮类、醇类等物质。以上研究结果为改善虹鳟鱼鱼松的品质和提高产品附加值提供了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福建无花果细菌性叶斑病的症状及病原菌鉴定
    季梦婷, 朱玲, 罗晓华, 郑钰婷, 肖顺, 胡方平, 蔡学清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5, 27 (1): 147-154.   DOI: 10.13304/j.nykjdb.2023.0546
    摘要972)   HTML0)    PDF (2145KB)(206)    收藏

    为明确2020年以来在福州市郊区种植无花果上新发生的细菌性叶斑病的病因,在果园内采集病样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利用烟草过敏性反应测定、喷雾接种无花果叶片以及柯赫氏法则验证,明确其致病性;通过对病原菌的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测定,结合16S rDNA、gyrBrpoD基因序列分析,确定病原菌的分类地位。结果表明,从病样中分离纯化获得10株细菌菌株;烟草过敏性反应阳性;人工接种结果显示,供试细菌可侵染健康的无花果叶片,并产生与田间相似的症状,且重新分离到与原菌落形态相同的细菌,柯赫氏法则证明这些菌株为该病害的病原菌。该病菌在NA培养基上培养2 d后,菌落为淡黄色、圆形、扁平;菌体形状为短杆状,革兰氏染色阴性;病菌在KB培养基上能产生绿色水溶性荧光色素;供试菌株的16S rDNA、gyrBrpoD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供试菌株与菊苣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ichorii)聚为一支;其生理生化和Biolog表型测定结果以及菊苣假单胞菌特异性引物检测结果均与菊苣假单胞菌的模式菌株5707一致。因此将该致病菌鉴定为菊苣假单胞菌(P. cichorii)。这是首次发现菊苣假单胞菌在自然状态下侵染无花果并引起叶斑病。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棉花抗黄萎病相关基因 GhERF020功能的初步分析
    翁慧婷, 刘海洋, 郭惠明, 程红梅, 李君, 张超, 苏晓峰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4, 26 (9): 112-121.   DOI: 10.13304/j.nykjdb.2023.0407
    摘要951)   HTML3)    PDF (3709KB)(26)    收藏

    黄萎病(Verticillium wilt)是影响我国棉花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病害,其病原菌是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AP2/ERF类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和胁迫适应性响应中的作用日益突显。?为挖掘棉花抗黄萎病相关基因并探究其生物学功能,利用拟南芥抗大丽轮枝菌相关基因AT1G22810.1,同源比对获得棉花抗黄萎病候选基因GhERF020(XM_016842745.1)。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GhERF020开放阅读框的长度为441 bp,编码147个氨基酸;其蛋白含有1个保守的AP2结构域,相对分子质量为16.16 kD,无跨膜结构,属于亲水蛋白;预测其启动子区域含有水杨酸、茉莉酸甲酯和脱落酸等响应元件。基因表达模式分析发现,GhERF020受大丽轮枝菌侵染诱导表达。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GhERF020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中。利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 VIGS)技术下调GhERF020表达后,棉花植株对大丽轮枝菌的敏感性显著增强,病情指数和病原菌生物量明显升高。由此表明,GhERF020是棉花抗黄萎病的正向调控因子。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红松茸牛肉酱加工工艺及货架期研究
    傅丽君, 林潇雨, 林建华, 沈慧男, 吴勇镇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4, 26 (6): 148-158.   DOI: 10.13304/j.nykjdb.2022.0975
    摘要948)   HTML0)    PDF (4519KB)(113)    收藏

    为优化红松茸牛肉酱加工工艺,采用响应面法研究了红松茸、黄豆酱、小米椒、马铃薯淀粉添加量对红松茸牛肉酱品质的影响。以过氧化值和酸价为指标,采用阿伦尼乌斯方程(Arrhenius)结合动力学方程进行货架期的预测。结果表明,响应面法得到的红松茸牛肉酱最佳配方为:红松茸添加量15.0%、黄豆酱添加量37.4%、小米椒添加量13.4%、马铃薯淀粉添加量8.3%,在此条件下红松茸牛肉酱的感官评分为91.23。在不同环境温度(25、37、45 ℃)下,红松茸牛肉酱的菌落总数、过氧化值和酸价均与贮藏时间呈正相关,而感官评分值呈下降趋势。以过氧化值为指标预测红松茸牛肉酱的货架期为25 ℃下147 d,以酸价为指标预测的货架期为25℃下103 d,因此,采用酸价构建的货架期模型更可靠。以上结果为红松茸的高值化利用及货架期预测提供了理论支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黄芪多糖对舍饲滩羊生产性能、胴体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
    陈国顺, 田斌, 高燕程, 李延翠, 田文锦, 杨文静, 吴万成, 黄立军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5, 27 (2): 150-157.   DOI: 10.13304/j.nykjdb.2023.0541
    摘要919)   HTML3)    PDF (497KB)(24)    收藏

    为阐明黄芪多糖对滩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选择24只健康、体重相近(22.17±1.21 kg)的50日龄滩羊公羔,随机分为4组进行育肥试验,试验日粮分别设置为基础日粮组(对照组)、基础日粮+0.05%黄芪多糖组(试验Ⅰ组)、基础日粮+0.10%黄芪多糖组(试验Ⅱ组)和基础日粮+0.15%黄芪多糖组(试验Ⅲ组)。在试验的第0、10和70天分别称重,在试验期结束时(第70天)屠宰并测定胴体性性能和肉品质。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Ⅱ组滩羊的末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增加,饲料转化率显著降低;试验Ⅱ组的胴体重和屠宰率显著增加;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的熟肉率显著增加;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的背膘厚显著降低,试验Ⅱ组处理的亮度(L*)显著降低;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滩羊肌肉的甘氨酸、天冬氨酸和总氨基酸含量显著增加,鲜味氨基酸含量在添加了黄芪多糖处理中显著增加;试验Ⅱ组的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增加;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的MUFA/TFA(总脂肪酸,total fatty acids)显著增加。综上所述,日粮中添加0.10%黄芪多糖可以提高滩羊的生长性能,改善胴体性能及肉品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灌浆期田间自然低温对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
    张冬梦, 姚栋萍, 吴俊, 罗秋红, 庄文, 刘雄伦, 邓启云, 柏斌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3, 25 (6): 144-153.   DOI: 10.13304/j.nykjdb.2022.0209
    摘要917)   HTML4)    PDF (1029KB)(42)    收藏

    为研究灌浆期田间自然低温对不同水稻品种淀粉理化指标和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选取7个高产优质水稻品种,分别加工成精米和米粉,测定在常温和低温下淀粉相关理化指标和米饭黏度、硬度及食味值。结果表明,水稻灌浆期遭遇低温会使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消减值、峰值时间、糊化温度和米饭硬度显著升高,直链淀粉含量最大变幅达到47.4%;胶稠度、峰值黏度、崩解值和米饭黏度显著降低,其中胶稠度均降至30~50 mm,最终导致稻米的蒸煮食味品质变差。利用食味值和淀粉理化指标对7个水稻品种进行低温耐受程度的综合评价,发现‘Y两优911’的稻米品质耐低温能力最强,‘Y两优1928’的稻米品质耐低温能力最弱。研究结果显示,在水稻灌浆期需采取适当的栽培措施应对低温对稻米品质造成的影响,为筛选培育耐低温优质稻提供了新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不同腌渍条件下金枪鱼肉的热物性及解冻速率研究
    邱浩冉, 郑钰倩, 陈祥庆, 焦阳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4, 26 (1): 154-162.   DOI: 10.13304/j.nykjdb.2022.0630
    摘要912)   HTML5)    PDF (2748KB)(17)    收藏

    腌渍对延长水产品保质期和保持其品质具有重要意义,腌渍后水产品的冷冻后解冻工艺需根据原料热物性变化进行探索。以黄鳍金枪鱼为研究对象,将鱼片在质量体积分数为0.00%(对照)、1.44%、2.88%、5.75%与11.50%的NaCl水溶液中腌渍2 h,测定其不同温度下的密度、比热容、热导率与介电特性,并分别进行冷藏解冻与射频解冻。结果表明:随着盐水中NaCl质量体积分数增大,鱼肉密度先减后增,比热容和热导率逐渐降低,介电常数与介电损耗均逐渐升高;腌渍后金枪鱼的冷藏解冻与射频解冻的速率均随NaCl水平增加而降低,射频解冻速率远高于冷藏解冻;冷藏解冻的均匀性优于射频解冻,而射频解冻均匀性随NaCl水平升高有所改善。研究结果为腌渍金枪鱼的射频解冻工艺探索打下了基础,未来可进一步改善均匀性以提高解冻品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疫霉侵染下烟草对哈茨木霉接种顺序的生理响应
    任志超, 穆耀辉, 姚旭阳, 李淑娥, 张永峰, 任天宝, 刘国顺, 殷全玉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5, 27 (1): 155-164.   DOI: 10.13304/j.nykjdb.2023.0544
    摘要904)   HTML0)    PDF (1598KB)(15)    收藏

    为探究疫霉侵染下烟草对哈茨木霉施用顺序的生理响应,采用盆栽试验方法,以接种清水为对照(CK),设置5个哈茨木霉处理,分别为接种疫霉孢子悬浮液(T1);接种哈茨木霉孢子悬浮液(T2);先接种疫霉孢子悬浮液,后接种哈茨木霉孢子悬浮液(T3);先接种哈茨木霉孢子悬浮液,后接种疫霉孢子悬浮液(T4);同时接种疫霉孢子悬浮液和哈茨木霉孢子悬浮液(T5),探究哈茨木霉接种顺序对疫霉侵染下烟草生物学性状、生理特性和诱导抗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烟株生长上,T4处理烟株的农艺性状较CK增幅最大,且地下部干、鲜重较CK分别增加103.73%、8.30%;在烟株生理特性上,哈茨木霉可缓解疫霉对烟株光合色素积累和根系活力的抑制作用,同时对二者有显著增益效果,还可增强烟株内碳氮代谢相关酶的活性。移栽后21 d,T4处理的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较CK分别提高13.14%和6.40%;在防治效果上,T4处理烟株黑胫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最低,分别为39.39%和13.89%,且抗氧化酶活性最高。综上,烟株对哈茨木霉接种顺序的生理响应存在显著差异。在生产中,可提前接种哈茨木霉菌剂来促进烟草生长发育,抑制黑胫病的发病率。以上研究结果为调控烟草生长发育及黑胫病的综合防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基于多维指标对不同来源蜂蜜的比较分析
    张铭, 车苗苗, 霍新丽, 王雪, 郑星, 赵磊磊, 赵亚周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5, 27 (2): 170-179.   DOI: 10.13304/j.nykjdb.2023.0522
    摘要870)   HTML1)    PDF (4114KB)(21)    收藏

    蜂蜜是一种成分复杂的天然食品,其成分组成和营养价值因蜜源植物、产地、蜂种等不同而异。为实现对不同来源蜂蜜的评价和区别,采用常规理化指标检测和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time of flight/mass spectrometer,HPLC-Q-TOF/MS)分析等多维指标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蜂蜜样品的淀粉酶值、果糖、葡萄糖、总酚酸和总黄酮含量等有明显差异;其中,油菜蜜淀粉酶值最低,为(3.42±0.70)mL·g-1·h-1;洋槐蜜(沁水)淀粉酶值最高,为(12.66±2.44) mL·g-1·h-1;中蜂蜜的总酚酸和总黄酮含量均高于其他蜂蜜样品。脯氨酸-组氨酸-半胱氨酸和羟基酪醇1-O-葡萄糖苷可能有助于区分蜂蜜的蜜源植物种类,倍半萜化合物在洋槐蜜的产地区分中起到重要作用。研究结果为蜂蜜的特征性评价提供了一定的方法性指导,即借助多维指标可实现不同来源蜂蜜的区分与鉴别。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强还原土壤灭菌处理对人参连作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土壤酶活的影响
    闫宁, 战宇, 苗馨月, 王二刚, 陈长宝, 李琼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2, 24 (6): 133-144.   DOI: 10.13304/j.nykjdb.2021.0695
    摘要857)   HTML7)    PDF (4023KB)(41)    收藏

    强还原土壤灭菌(reductive soil disinfestation,RSD)和土壤熏蒸(soil fumigation,SF)是缓解人参连作障碍的常用方法。为研究2种方法对土壤细菌群落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化学分析方法对强还原土壤灭菌加氯化苦熏蒸(RSD+SF)、强还原土壤灭菌加复合菌(RSD+F)、氯化苦熏蒸加复合菌(SF+F)3种方式改良的土壤细菌群落和土壤酶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RSD+F组细菌群落多样性与丰富度均最高,SF+F组均最低,3组拥有相同细菌菌属431个。RSD+SF组中,丰富度最高的细菌为Gemmatimonas,其丰富度为9.17%;RSD+F组中丰富度最高的细菌为norank_f_noranko_Gaiellales,其丰富度为8.72%;RSD+F组中丰富度最高的细菌为Bacillus,其丰富度为9.16%;Bacillus为3种方式改良土壤前10种优势菌群中共有的优势菌群。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存在显著性关系,随着生长时间的增加,不同方式改良后的连作人参土壤酶活性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由此可知,3种土壤改良方式均能在不同程度地增加有益细菌属的丰富度并提高土壤酶活性,其中RSD+SF组和RSD+F组的有益细菌属数量及土壤酶活性均高于SF+F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基于响应曲面法优化香菇热风干燥工艺参数
    杨伊琳, 丁俊雄, 吴小华, 王鹏, 孙东亮, 于馨尧, 张振涛, 李栋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3, 25 (6): 154-164.   DOI: 10.13304/j.nykjdb.2021.1035
    摘要830)   HTML2)    PDF (3713KB)(36)    收藏

    为确定香菇热风干燥的最佳工艺参数,以新鲜香菇为试验对象,开展多目标优化研究。以相对湿度、风速和单位载荷量为自变量,以干香菇的色差、水溶性蛋白含量和干燥时间为响应值,建立香菇热风干燥多目标综合评分模型,通过响应曲面法优化得到香菇热风干燥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色差为3.58、水溶性蛋白含量为46.39 mg·g-1、干燥时间为12.5 h,干燥条件50 ℃时,最佳干燥工艺参数为相对湿度27.1%、风速5 m·s-1、单位载荷量4 kg·m-2;将优化目标的模型预测值与试验值相比较,平均相对误差仅为6.6%,最大相对误差为7.4%。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响应曲面法建立的综合评分预测模型不仅可用于香菇热风干燥过程,还为提高干香菇的营养和感官品质提供理论指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